党代会报告

【www.yinlingw.com--个股推荐】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引领财经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党代会报告,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我们:
  目前,我代表中共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汇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二届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西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着重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胜利完成市第十二届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大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干学习教育取得了实际效果。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省委三大机制,从严管好干部,有效整治四风。大力整顿软弱分散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坚决从严治党的两个责任开展秦死于奢侈警告教育,处罚腐败高压状况,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生产总值达到6257.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41亿元,年平均增长10%和15%。服务业占6.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定的工业比例分别达到24%和35%。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技术市场交易额、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例稳定居副省级城市第一,获得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大学区管理制、医疗卫生服务县镇村一体化等自主改革成为全国亮点。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1815亿元,分别为2011年的2.2倍和2.3倍。全国最大的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设生产,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定居西安,西安成为陕西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成功召开了2届欧亚经济论坛、4次丝绸之路城市圆桌会议,首次了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
  运行4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五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731.7亿元,建成区面积从451.38平方公里扩大到54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70%提高到73.4%,高陵、户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和公交都市建设,新建运营铁路北客站、2条地铁线路和2条高速公路,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李家河水库建成供水,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群众福祉持续改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重和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8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30元和15191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和1.7倍。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3.93万人,50.7万贫困人口提前实现阶段性脱贫。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竣工43.58万套,完成8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42个棚户区征收搬迁,率先在全省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础教育配置更趋均衡,分级诊疗体系已覆盖470万城乡居民,体育、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遗产点成功申遗,南门城墙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开放,成功承办2016央视春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建成49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92亿元左右。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持续加大秦岭北麓保护力度,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27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6%,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1.2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渭河南岸景观长廊及124公里堤顶路全线贯通,如期完成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76万亩。
  民主法治有序推进。人大和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有效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法治西安”“平安西安”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团结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央驻西安机构、省直机关、驻地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人民团体、海内外朋友共同支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西安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砥砺奋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确保西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不忘初心增进民生福祉,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盯第一要务,补发展短板推动产业升级,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持之以恒抓落实见成效,这是确保目标任务实现的主要方法;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团结干事浓厚氛围,这是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上率下压实两个责任,这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对照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工业不强、开放度不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金融业发展不够、国际化水平不高、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不匹配、开发区体制机制不顺、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突出,工业和民营经济不强、总量偏小依然是我们最大的现实。对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减霾难、治堵难、治脏难、办事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民生“九难”问题依然突出,强化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理和提升城市品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干部队伍在思想解放、精神状态、服务意识、工作标准等方面,与“追赶超越”要求还有差距,纠“四风”和反腐败仍需持续发力,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到家乡,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的科学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是指引我们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行动指南,给我市标清了前进坐标。
  当前,西安经济总量处于副省级城市中后游,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对城市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全市上下要有清醒认识,应调高标尺,奋勇向前。
  同时,还要特别看到西安正处在历史上机遇最多的黄金发展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我们大开放、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西安叠加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利陆续释放,特别是省委支持大西安建设,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将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放大辐射效应,使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
  今后五年,西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正站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节点上,正奋力奔跑在向万亿级城市迈进的征程上,正挺立在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潮头上。省委、省政府寄希望于进一步发挥大西安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引领陕西参与国内外竞争。我们必须把“追赶超越”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大局,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为实施国家战略和陕西追赶超越作出西安贡献。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三项机制”为保障,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奋力谱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具体讲:
  “三”:就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过万亿、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三个目标;
  “六”:就是紧盯上述目标,做强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
  “九”:就是扎实抓好未来五年九项重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在九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到2020年,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建好国家中心城市。到2021年,全面完成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开放经济、创新能力、民间投资、区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业等重点领域的主要指标分别比2015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专利申请量超过10万件;民间投资达到5000亿元;远郊区县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以重点指标翻番促进城市发展质量整体提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000亿元以上。
  ——创新活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临港经济突破发展,自贸区平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文化实力明显提升。新建10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9%。新建杨官寨等6个遗址公园、陕西大剧院等8个剧院(剧场)、丝路会展中心等30处博物场馆。
  ——交通枢纽明显提升。国际多式联运线路达到10条以上,民航客流量突破5500万人次,空港货运量达到45万吨,陆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万箱,高铁实现与周边8个省市联通,地铁营运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完备建立,大西安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大西安格局初步形成,城市新轴线、新中心、新形象展现新姿,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交都市、综合管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率达到76%左右,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成为宜业宜居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8.03%以上,新增生态水面1万亩、湿地面积1.5万亩,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9%,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0万吨/日以上。
  ——人民生活明显提升。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分别达到5.48万元和2.45万元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00万人次,全市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7.5张,养老床位数超过6.5万张。
  ——社会治理明显提升。“法治西安”“平安西安”建设深入推进,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社区共治机制基本建立,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成为平安之城。
  今后五年,我们的战略核心是:
  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坚持系统性思维,跳出“城墙”看西安,加快省市共建大西安步伐,全力支持西咸新区发展,发挥西咸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创新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方式,形成多轴线、多中心,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塑造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大西安的城市品位、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打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城市功能,推动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向咸阳市区延伸,支持咸阳主城区加密城市路网和西安、西咸公交无缝对接等,强化大西安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对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引领支撑作用。
  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升综合服务、产业集聚、物流枢纽、开放高地、人文凝聚、国际交往等功能,建设大交通、做优大环境、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到2021年,基本建成“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即,建成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等六维支撑体系,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全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推进“环境立市”,突出“三个环境”建设,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和技术,兴办一流企业和项目,使西安真正成为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聚集的“福地”,成为投资创业的“天堂”。优化投资服务环境,推行“行政效能革命”,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治理,强化服务,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供“五星级服务”;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强力推进“四治一增”,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优化生活品质环境,着力破解民生“九难”问题。创西部最佳社会治安环境、最佳投资创业环境、最佳旅游购物环境、最佳文化教育环境、最佳科技创新环境、最佳休闲居住环境,使西安成为绿色之城、花园之城、宜业宜居之城。
  全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和“八大平台”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等4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建设30个“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小镇,形成支撑西安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
  “三廊”:就是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
  “两轴”:就是建设延伸纵贯西安钟楼南北方向的古都发展轴,壮大以主城区为基础的传统城市中心;建设串接西咸新区沣镐遗址的新区发展轴,培育以西咸新区为依托的城市新中心,打造 “服务业增长极”。
  “两带”:就是建设秦岭北麓和渭河文化生态旅游带,打造 “绿色增长极”。
  “一通道”:就是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 “开放增长极”。
  “八大平台”:就是深化开放平台建设,发展开放经济;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金融平台建设,发展金融产业;深化文化平台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城市功能平台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深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民营经济;深化特色小镇平台建设,发展特色经济。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靠干出来的。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聚力“九加快”任务,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产业强则西安强。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家、名品的“三换三名”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大产业支撑大西安。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抓结构上规模,努力向产业中高端迈进。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电子、大数据与云计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卫星应用、新材料等9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集中力量确保三星闪存芯片、手机智能终端等17个总投资2241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见效,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个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支柱。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努力打造第一个万亿级高新技术大产业。
  做强先进制造业。发挥在装备制造业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四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园等15个总投资1123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打造10个以上100亿元龙头企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使先进制造业成为第二个万亿级大产业。
  做优现代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高品质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中省市级服务业试点聚集区建设,推进25个特色重点商圈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建设,建设西部时尚消费中心。做大做强文化、旅游、金融和科技服务等4大支柱性服务业,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等5大重点服务业,加快培育研发设计、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特色旅游、家庭服务和健康服务等6大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科技金融、能源金融、文化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兴金融产业,支持我市企业挂牌上市,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实施“物流业倍增计划”和“电子商务倍增计划”,推进西安新筑铁路物流基地、长安航空营运基地、西咸新区现代服务贸易企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西咸新区大数据和云计算项目建设。2021年,建成服务业聚集区60个以上,过亿企业150户,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建设西部商贸物流中心,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个万亿级大产业。
  2.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各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进一步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适时优化整合,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坚持高位发展,加大开发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和优化调整,紧盯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强化“一区一主业”,强化项目考核,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壮大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有效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紧盯外资、内资、民资、央资、融资等“五资”抓招商,强力推进“招大引强行动”,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西安。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继续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争当五星级“店小二”,营造尊重企业、亲近企业、服务企业的好环境。围绕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强化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始终让实体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动力。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间投资,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民营企业数量和投资显著增加。全面落实中省支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大骨干民营企业,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建更多知名品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注重民营企业家创新精神培养,结对服务民营企业,搭建企业家论坛,畅通培训渠道,提高企业家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弘扬企业家精神,以企业家的高素质实现本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5.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实施“远郊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充分发挥远郊区县发展空间优势,实施“土地招商+楼宇招商”,提升产业规划水平,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县域经济板块,7个远郊区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城区注重“楼宇招商+土地招商”,要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空港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互联网经济、智慧经济、信息经济、旅游经济、地铁经济等城市经济,转变中心城区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开发区与区县结对行动,有效整合区县各类园区,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多赢。
  6.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互联网+品牌农业”,做强“农业两区+特色小镇”。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合理水平。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用好电子商务致富平台,做优做强周至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生态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上台阶。
  (二)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必须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抓得紧而又紧,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大力实施“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推动西安制造向西安智造、西安创造转型,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1.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先行先试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产城融合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西部硅谷,力争进入全国前三位。协调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立法工作,建立中省市协同推进机制。出台科研人员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众创空间建设等支持政策。支持建设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智能制造等一批创新型示范项目。支持高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高新区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加快迈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西安最鲜明的改革试验任务。要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式,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加快建立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军方、军工单位共同推进的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共享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军民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加快建设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和陕西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全力推进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
  3.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围绕“科教强市”,做强政策支撑平台,健全以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结合体系和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依法依规兼职兼薪,鼓励科技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一批科技小巨人成长壮大。
  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发展,构建“5552”的成长格局,以高新、曲江、碑林、长安、雁塔等五区为主阵地,以校区、院区、园区、街区、社区等五区联动为主要途径,建成500个以上众创空间聚集区和特色区,众创空间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做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强力推动以大学科技园为骨干引领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系,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双向开放,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一院一所”改革经验,转化一个创新成果,培育发展一个企业。
  做强成果转化平台,抓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使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西北人才大市场、技术大市场和资本大市场聚集融合,营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
  4.建设国家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更多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50名左右,国家级领军人才300名左右,地方级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同时建立重点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100个,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创新团队1000个,人才竞争力和人才贡献率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年轻人。同时,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留住在西安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等各类人才,使西安成为海内外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的“天堂”。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贴心贴近、精准细致地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让天下英才爱西安、创业创新在西安。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带一路”战略将改变西北地区开放格局,使西安迈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我们要找准定位,提升格局,完善通道,做实平台,向开放要活力,实施“开放经济倍增计划”,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1.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古都西安再现繁荣盛世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城市,西安必须肩负起向西开放的龙头重任。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好东进西拓、南下北上开放文章,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中原、成渝等城市群战略互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升西安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平台功能,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粮油及冷链物流基地,最大程度发挥中转枢纽港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级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亚商贸物流园、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建设。优化进出口结构,发展新型外贸业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鼓励支持开发区及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建设海外仓、境外国际合作园区,培养本土跨国公司,拓展“海外西安”发展空间。要抓紧构建国际化合作新平台,用好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自贸区平台,用好欧亚经济论坛平台和品牌,办好丝博会暨西洽会等展会,加快铁路公路建设,推进西安加速融入欧亚合作发展,加快同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结交更多友好城市,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开设领事馆和办事机构,推进西安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
  2.全力推进自贸区建设。西安自贸区是陕西自贸区的核心区,担负着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主要责任。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自贸区建设倒逼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法制保障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形成投融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物流便利化、监管服务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制度高地。统筹推进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自贸区功能区建设。特别是要及时把取得的经验推广复制到我市其他区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富有西安特色的制度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使西安由“跟跑”开放成为新的开放前沿。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用力抓好我市“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推进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现有产业、企业动力修复,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形成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需求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共进的格局。
  4.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向改革要红利,抓好重大改革试点,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行“行政效能革命”,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最多跑一次”,探索“一枚图章管审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为抓手,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政务生态系统,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着力解决“办事难”,当好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店小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力度,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高陵六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抓好一批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改革事项。
  (四)着力彰显文化特色,加快建设丝路文化高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积淀深厚是西安最独特的优势和最靓丽的名片,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每一位西安人的光荣责任。
  1.彰显世界历史名城魅力。倍加珍惜呵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盛世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秦岭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周、秦、汉、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开展“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恢复好、保护好、展示好西安的古遗址、老街区、老宅院、名建筑,让市民“记得住乡愁”。大力推进丝路文化交流,积极承办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等文化盛会,加强文化交流互访,提高西安文化辐射力。展示好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遗址群、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址群、西安事变纪念场馆遗址群等革命遗迹,树好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挖掘利用好秦岭自然、宗教、诗词文化内涵,打造山水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交汇融合的多元文化体验区。
  2.大力提升古都市民文明素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深入开展“尚德西安” “西安好人”“最美西安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用好用活西安丰富的党史资源,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讲述西安好故事、传播西安好声音。
  3.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围绕“文化+人脑+电脑”,用更好的文化、创意、技术、模式和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让西安陈而弥香的文化“家底” 四溢飘香。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科技、金融、会展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一批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高新、曲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广告产业园,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大力实施“名城、名家、名作”工程,出版《大西安印象》等丛书,做大做强西安影视、仿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等特色品牌,推出一批反映城市精神气质、文脉底蕴的“大戏、大片、大剧、大作”,推动西安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加快市属文化企业改制,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促进各类文化企业快速健康成长。
  4.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红五月音乐会、夏日文化广场、秦腔电视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构建全市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之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加快秦腔艺术博物馆、西安近现代历史博物馆、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
  5.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要以旅游带动文化大发展,实现旅游强市,推进西安全域化旅游和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让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景点。实施“旅游产业倍增计划”,以构建大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体系和大遗址保护为重点,加快临潼秦唐文化、古城旅游聚集区、小雁塔历史街区等十三个旅游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古城文化游、自然山水游、休闲度假游、乡村古镇游、农业观光游、工业遗存游、会展游、养生养老游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培育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大力推进“旅游+”行动,促进旅游上下线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加快西安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城市旅游合作,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扩大西安旅游“版图”。
  (五)着力构建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航空线路、高铁线路和高速公路“三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大交通体系,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交通圈、经济圈和旅游圈,将西安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不断提升航空枢纽、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枢纽、物流枢纽功能,拓展通达深度与广度,推进西安与国内外城市互联互通,加入全球主要交通枢纽城市行列。
  1.构建国际开放门户。加快建设西安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和国际公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客流网,形成“三港三网”开放新格局,努力将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港,打造连通世界的西部国际交通门户。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打造以全货机运输为重点的货运基地。按照“丝路连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织密国际航线网和国内干线网,新增40个国际通航点,形成连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国外50多个城市280多条航线网络,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加快建设空港新城,以增加全货运航线和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壮大临空经济,向蓝天要效益。加强与国内各海港功能对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拓展“长安号”国际线路,加密往返班次,加速西安融入全球经济步伐。
  2.打造国家高铁和高速公路枢纽城市。持续推进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形成“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西安到重庆、武汉高铁,建成西安到成都、兰州、银川、延安高铁,实现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加快市域“四主站”、“两辅站”铁路枢纽建设,形成高铁环线,实现与航空、地铁、公交等无缝对接。加快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到韩城、阎良到咸阳空港、空港到法门寺、法门寺到西安南站城际铁路,形成“辐射+环”高速铁路网构架,实现与关中城市群高铁连接,服务大西安建设,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加密大西安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西咸环线南段、空港至国际港务区高速公路,实现陆港、空港一体联通。开工建设连接京昆、福银、连霍的西安大环线高速公路西段,实现县县通高速。改扩建西汉高速、西禹高速和兵马俑专用高速,形成“2环+12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大西安都市区新环线建设,实施国道310等一批国省一级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大西安高等级公路网络体系。
  3.加快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加快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建设,开工建设6条地铁,开通运营7条以上,形成市域轨道交通网,以轨道交通带动城市组团发展。建设一批连通市内各环线和绕城高速的快速道路,改造提升二、三环通行能力。加快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生活圈和文化圈。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完善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微型交通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和市域路网体系,引导居民低碳出行,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六)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建设宜居西安
  以建设大西安为目标,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向“精明增长”“集约发展”转型,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精致精美。
  1.科学做好大西安规划。从全国全省大局出发,运用系统性思维搞好大西安规划,提升西咸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大西安多轴线、多中心发展,从人口、交通、产业和资源等进行一体化统筹,实现大西安与整个关中城市群规划有机衔接,以城镇化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建设大都市的思路和标准,编制重要功能区规划,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实现产城高度融合。把握城市阶段性特征,开展2030、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融合。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大西安,加快3个副中心城市、5个组团和60个小城镇建设,集中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发展。推进西咸新区全面一体化融入大西安,促进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
  2.不断完善国际化功能。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用旅游国际化理念指导城市国际化建设,以大旅游、大企业、大学城等“三大” 国际化为重点,以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合作和市民观念国际化为突破口,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开设丝路频道,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更多引进外资大企业入驻西安,围绕外企人员聚集区,加快国际社区、国际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营商生活设施建设。支持大学发展留学生教育,大力推动人才国际化,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完善公共图书馆国际服务功能。加快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国际展览、国际会议、国际赛事承接能力。
  3.大力提升大都市品位。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和居住生态,注重城市美学,统筹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 “大气、美观、绿色、特色”。正确处理古城保护与利用开发关系,加强大遗址、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守护城市特色。加快推进顺城巷、三学街、北院门等一批特色街区建设和背街小巷改造,打造一批精品道路、生态走廊和城市地标,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功能。加快推动幸福路、徐家湾等城市片区改造,提升街道、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精心设计“城市家具”。加快各类停车场建设,打通“断头路”,科学布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持续推进缓堵保畅,解决“治堵难”。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道路桥梁、景观照明等标准和规范,深化城郊区域环境治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和覆盖率。
  4.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互联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智慧生活。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善精细化智慧城市管理。加快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建设一体化智慧政务。推进智慧新城、园区、小镇、社区、商圈建设,强化区域示范,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
  (七)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美丽西安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宁可在发展上适当稳一点,也不要破坏生态环境。要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目标,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区、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村庄。
  1.坚决打赢“四治一增”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齐抓共管、协同并治,坚决做到有污必治、有违必拆,坚决打破影响西安发展的坛坛罐罐,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
  铁腕治霾,保卫蓝天。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划定责任网格,实施“网格长制”,加大与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解决“减霾难”。
  柔性治水,全面落实“河长制”,制定水生态修复规划,持续推动浐、灞、沣、渭等水系治理,加快公式陂湖、昆明池等重点工程建设,留雨水、养净水、治污水、保供水、抓节水、调季水、排涝水,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
  依法治山,严格执行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加大秦岭北麓山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圈和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建设,建好周至秦岭国家植物园,展示秦岭雄浑美景。
  合力治脏,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建立“路长制”“所长制”,综合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加快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建设,防治土地污染,解决“治脏难”,打造清洁之城。
  立体增绿,持续开展“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加快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高铁线路、绕城公路、通景公路等“五路”两侧绿化,加快公园和绿地小广场建设,推广楼顶绿化、立体绿化,推进城乡彩色林带和绿道建设,多种常绿树,每年增绿不少于500万平方米,打造绿色之城。
  2.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三个绿色”抓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要做绿色管理者,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隔离体系规划,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不能手软!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加大能源结构调整项目、节能改造工程建设,抓好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辐射带动全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要做绿色生产者,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实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从严惩处偷排漏排、篡改伪造监测数据、非法处置危险废弃物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市民要做绿色践行者,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绿色生活,提升全社会环保节约意识。
  3.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用途管制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和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环境监管体系和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长效化,为西安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品质西安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更加注重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1.决胜精准扶贫脱贫。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精准脱贫不少一人。坚持保障兜底和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大力推进“五提一保”工程,创新扶贫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完善帮扶工作机制,扶贫对象逐户核实,扶贫措施逐个落实,扶贫资金足额到位,扶贫标准逐项检查,确保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2.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建设更多特色镇村,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规划发展村庄集聚,有序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和幸福新农村示范村。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提升等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转移就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按照“西安民居”特色建设美丽集镇、美丽村庄。
  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解决“就业难”。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拓宽城乡居民租金、利息、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行业及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加强执法监督,保护合法收入。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参保率分别高于99%和97%。着力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突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不断完善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实现住有宜居,解决“住房难”。做好低保对象社会政策托底工作,确保全市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等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让保障和关爱的阳光温暖每个人。
  5.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供给模式,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地区、贫苦地区办学条件。推广“名校+”模式,探索城乡学校互建联合体,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学有优教,解决“上学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西安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支持西安文理学院与驻市高校加强合作,共建重点学科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
  6.推进健康西安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推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广医疗联合体+全科医师团队、县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两种分级诊疗模式,加快城市新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办医院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支持民营医院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解决“看病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和养老事业,解决“养老难”。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十四届全运会场馆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等,提高健康服务保障水平。
  (九)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加快建设平安西安
  民主法治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的民主氛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着力打造平安西安。
  1.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大议案建议督办力度,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深化法治西安建设。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法治工作推进机制,提升法治西安建设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强化权力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低收入群体法律援助服务。建立守信褒奖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诚信西安”。
  3.推进平安西安建设。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两个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快完善以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队伍为基础、科技手段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净化网络空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灾害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力争蝉联全国综治优秀城市。
  4.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更好参与社会事务。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健全居民、村民自治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升管理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民调解、法律顾问和“三官一律”进社区等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健全源头预防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优化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融合。
  四、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打造西安铁军
  要强化从严治党责任,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打造“四铁”型西安铁军,努力在追赶超越发展上走在前列、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走在前列、在用好难得机遇上走在前列、在建好政治生态上走在前列。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团结奋斗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完善党委全会、常委会、党组会议工作机制,有效实施党对各个领域的领导。加强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的领导,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推动群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和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铸就绝对忠诚党性品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陕西、西安工作的重要指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注重发挥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引导党员干部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遵规守纪行动自觉。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突出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思想武器,让党内生活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的大熔炉。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请示报告等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把重温入党誓词、佩戴党徽、学习党章、查摆问题、公开整改措施等内容作为规定动作,积极探索“六个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有效形式。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作出示范。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忠诚担当干事本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严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品德关,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认真落实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树立鲜明的干事导向,以实绩论英雄,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质量分高下,让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人丢面子、腾位子,让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有面子、有位子。班子建设要聚焦战斗力、增强战斗力、服务战斗力,在志同道合中凝聚战斗力,在同心同向中增强战斗力,在攻坚克难中检验战斗力。重点看干部在大局下行动的向心力,在艰苦环境下奉献的忍耐力,在急难险重挑战下的执行力,打造一支同心同德、步调一致、能征善战的优秀干部团队。大兴干事文化,定期举办追赶超越“擂台赛”,广泛开展“学先进、找短板、创一流”和“六讲六比”活动,以“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作风抓落实,形成崇尚实干、拼搏赶超的干事氛围。要强化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提升《每日聚焦》和《问政时刻》栏目质效,坚决整治“慵、懒、散”,强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顽疾。
  (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固本强基战斗堡垒。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巩固扩大各领域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突出国企、学校、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彰显先进性。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力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推动力量、投入、资源和工作向基层下沉,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畅一公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发展质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基层,努力使每个基层党员干部都成为服务群众、真抓实干的先锋模范。
  (六)坚持不懈正风反腐,永葆清正廉洁公仆本色。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坚持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意见、市委22条措施落实,巩固拓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守住廉政底线,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推动巡视监督全覆盖,开展区县党委巡察工作,更好发挥巡视巡察作用。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官大贪”和“微腐败”。严格落实《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风气。
  同志们,追赶超越是一场比智慧、比速度、比耐力的大擂台,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今天的西安,实现追赶超越,“天时地利”已经齐备,关键看“人和”,关键要看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在这场比赛中干得怎么样。我们要用实干来诠释对党忠诚的誓言!这就注定了今后五年不是四平八稳、轻轻松松的五年,而是加速快跑、辛辛苦苦的五年,需要我们开明开放、创新创优、顽强拼搏、奔起直追!
  同志们,今天西安发展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我们手中,全市上下要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同唱一首歌,那就是:振兴大西安、再创新辉煌。要以苦干实干拼搏干的精神,以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具体行动,同心同德一起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开足马力加快干,在这场追赶超越的竞赛中,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让生活和工作在大西安的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同志们,梦想照亮前方,道路就在脚下,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幸福的大西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临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台州市五届五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谋划“十四五”发展,部署2021年工作,审议通过《中共临海市委关于制定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动员全市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续写千年古城新篇章,为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
  一、“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临海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实干拼搏、奋勇争先,顺利完成“十三五”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百强县、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迈入了百亿百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五年来,发展基础更加扎实,持续开展“百大项目、百团攻坚”行动,累计实施项目596个、实际投资1630亿元,吉利汽车产业园、金台铁路临海段、沿海高速临海段、方溪水库、台州医院新院区、大田平原排涝一期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有力实施,为我市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区域活力不断迸发,全市R&D支出占GDP比重连续10年走在台州前列,成为全省首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沿海开发步伐加快,头门港港口吞吐量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增长;“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创成“无证明城市”。五年来,城市品质持续提升,高分创成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全国试点,获评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五年来,民生福祉日益改善,脱贫任务全面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评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省健康促进市、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成绩突出市,成功获得“大禹鼎”;平安建设成效显著,众志成城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夺得全省首批星级“平安金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民总动员、全域齐攻坚,打好总体战、打赢翻身仗,在大战大考之年交出了“两战两赢”答卷。我市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发言。预计实现生产总值7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6.6%。
  (一)慎终如始抓防疫。疫情之初,市委见事早、行动快、施策准,带领全市上下争分夺秒,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市域封控、率先取消全员休假,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筑起了铜墙铁壁,及时阻断了疫情传播。全市累计确诊病例8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共渡难关等政策,开展“包车接、驻点招、网上聘、本地补”全面招工,最短时间内恢复企业生产,我市复工率指数、产能恢复率均进入全省前十位。积极把支援湖北抗疫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主动派出医护人员援鄂抗疫。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坚持“精密智控+精准管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实现了“零新增”,交出了高分报表。
  (二)稳中求进促发展。面对复杂形势挑战,坚持精密智控理念抓发展,组建联席会议,成立行动专班,实施“十大攻坚战”,深入开展“三服务”,推动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我市入围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建名单。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年共实施各类重点项目270个、累计投资277亿元,新开工项目288个、总投资482亿元。坚持创新首位战略,深入推进“创新临海”建设,建立台州首个省级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7家。狠抓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上海、深圳招商推介会,累计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9个,协议总投资405.1亿元。现代化服务业平稳增长,预计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全域旅游“五联创”,成功举办柴古唐斯越野赛等系列活动,全市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收入增幅均列台州首位。制定出台“稳外贸十条”政策,对外贸易实现逆势上扬。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创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临海蜜桔”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临海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海西兰花”成为台州首个入选中欧(盟)地标协定保护名单的地理标志产品。
  (三)湾区引领扩开放。加快浙江港产城湾一体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保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有序推进,口岸开放获国务院批复。港口建设取得新成效,2个5万吨兼靠7万吨级码头主体工程建成投用。临港产业持续壮大,丰树产业园、路商新能源等项目相继开工,联盛化学、鲲宝智能仓储物流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公共设施加快完善,培文学校正式开学,白沙湾海岸公园基本建成。
  (四)城乡建设展新姿。高位推动美丽临海建设,创成省级“基本无违建市”,灵湖成为省级美丽河湖,河头镇获评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汛桥镇获评省级文明镇,尤溪镇获评省4A级景区镇,沿江镇、上盘镇创成省级森林城镇,汇溪镇被授予“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称号。加快城市重点区块开发,汇港湖区块、国庆片区、贺家片区等一批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全面推进,六角井未来社区入选省第二批试点创建项目名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杭绍台高速临海段、台金高速东延台州市区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洪池区块排洪应急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市污水处理厂扩(迁)建二期、飞灰填埋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入选省典型案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连续2年获评省考核优秀,医化园区问题整改得到国家长江办及省生态环境厅肯定。
  (五)深化改革增活力。迭代升级“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完成省定41个“一件事”梳理、部门间47个“一件事”上线。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连续3年获评省振兴实体经济财政专项激励综合考评优秀,全年累计降税减费40.6亿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不断深化。主动融入长三角,积极对接杭州、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建成临海籍在外医卫专家库130人,我市被列为省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评估试点市,成为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优秀市。
  (六)倾心倾力惠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校网布局加速调整,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市特殊教育中心等一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扎实推进“健康临海”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优化,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市一医院新住院大楼等项目进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0家。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市老年乐园二期、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统筹打好防风险强治理组合拳,党建强村、平安乡村、美丽村庄等“三村联建”深入实施,“城市大脑”、市应急指挥中心、市级避灾中心、市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社会治安平稳有序,扫黑除恶纵深推进,信访生态持续好转,有望实现平安临海“十六连创”。
  (七)驰而不息强党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高质量完成省委巡视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全国首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青年宣讲团,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强化党的阵地建设,市委党校新校区建成投用。旗帜鲜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落实“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我市被列为深化容错裁定工作省级试点。扎实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完成事业单位规范整合工作。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新引进自主申报国家级、省级“引才计划”“万人计划”人才5名。积极实施“美丽党建”行动计划,全面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固本强基”专项行动,全面全程高质量完成村社组织换届工作,相关做法在省、台州市专题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深化清廉临海建设,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加强正风肃纪反腐力度,进一步提升政治巡察水平。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有效发挥。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和制度,加快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三连创”。重视做好老干部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侨联、社科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龄、党史、档案、关心下一代、东西部扶贫和对口协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省委、台州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接续奋斗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临海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临部队和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新乡贤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临海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不够大,人均GDP偏低;产业转型步伐还需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仍需大力培育;公共服务供给有待提高,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存有短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平安建设基础仍不稳固;基层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仍需加强。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予以解决。
  二、“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未来5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快实现期。党中央因势而谋,以接续“两个百年”、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吹响了迈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省委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线,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台州市委作出打造“六个城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贯彻上级要求,积极抢抓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近年来,市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大幅提升。面向“十四五”,我市港口开发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凸显,民营经济、湾区经济、城市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实现,临海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实干担当、奋力争先。新阶段、新格局、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向前,以拼搏的状态、攻坚的姿态,谋划新思路、强化新担当、推动新发展,保持经济行稳致远,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谋新篇、争先行、当“窗口”、走前列。
  “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台州市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三引齐驱、五提并进”发展战略,全力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活力市、港产城湾一体发展开放市、改革创新样板市、美好生活标杆市,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续写千年古城新篇章,为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
  为此,要在五个方面走好临海“十四五”发展之路:
  走好加快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首位战略,聚焦工业4.0,强化数字赋能,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两大千亿平台,培育发展三大千亿产业、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协同提升三次产业,全面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成功迈入“双千亿”时代,奋力跻身全省县(市、区)第一方阵。
  走好构建新发展格局之路。就是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高水平开放、深层次改革,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加速发展产业项目,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稳住欧美市场,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努力成为“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走好建设现代化湾区之路。就是要抢抓全省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头门港为引领,一体推进港口开发、城市建设、产业培育,启动实施码头三期、疏港公路二期工程,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保区,建设大宗货物交易中心,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0万标箱、2000万吨,台州港核心港区地位更加凸显,临港产业加速集聚,临港新城初具雄姿,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走好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就是要对标“二次城市化”,围绕全域共建、品质立市、能级提升,深入推进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功能、加强活跃经济、加速集聚人气,全市域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推动实现城市更美好、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服务更便捷,加快打造美丽浙江的临海样板。
  走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改善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整体智治”“两智融合”,着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临海、法治临海、信用临海、清廉临海,确保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得到更高水平满足,不断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五年看头年,开局是关键。今年重点抓好“六个坚持”,致力实现“六个新突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创新驱动,在培育经济发展动能上实现新突破。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战略,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让创新成为临海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和鲜明标识。
  1.做强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在国内一线城市及海外建设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不断强化质量、品牌、专利、标准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20家以上。
  2.做大创新平台。对标省“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市科创园和头门港高端人才产业园,积极推进上海“科创飞地”建设,大力支持医药龙头企业建设长三角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抓好强校强院强所引进共建,加强与“双一流”高校和“国字号”科研院所合作,力争新引进一批研发机构和产业研究院。
  3.做优创新生态。主动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服务共享、人才评价互认、孵化基地共建。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育渠道,高质量办好国际生物医药发展论坛、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最大限度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争取在引进省“鲲鹏行动”计划人才上取得新成效。深化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机制,建立人才专项投资基金,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交融对接,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高效协同联动。
  (二)坚持转型升级,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紧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目标,狠抓实体经济,持续激发动能,不断提升现代产业水平。
  1.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全面对标工业4.0制造体系,加快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建设。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行动,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争创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以“链长制”改革示范为牵引,完善产业链服务推进机制,做大做强汽车机械、现代医药和时尚休闲等三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建材、橡塑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创新和应用,确保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160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做大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支柱服务业,积极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特色服务业,力争建成杜桥国际眼镜城等项目,加快谋划未来商贸城等项目,着力打造台州北部现代商贸中心。
  2.壮大企业规模。持续深化“2513”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兼并重组,力争新增“2513”培育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0家。聚焦“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推动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名企业。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核心优势,开辟更大市场,力争新增“小升规”企业45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4家。加快推进上市后备企业储备培育,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报会企业2家。
  3.提升平台层级。要构建以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引领、特色产业园为支撑、小微企业园为补充的产业平台体系。临海经济开发区要加大整合提升力度,深化实体化运作,严格按照2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布局,一年一重点,一地一区块,加快落实一批工业净地,重点推进“熊出没”文旅小镇、总部经济商务区、临海国际医药小镇、联东U谷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区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努力跻身全省开发区前列。全速推进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争创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统筹制造业布局和发展空间,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时尚休闲产业园等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化骨干平台。以综合集成、迭代升级为导向,高标准分类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确保新投运3家、竣工2家。
  (三)坚持主攻沿海,在推动湾区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聚焦港产城湾一体发展,以更大格局融入全省大湾区建设,全力推进港口大开发、产业大升级、港城大建设、港湾大融合,打造活力宜居宜业现代湾区。
  1.加快港口开发步伐。深化“四区一开放”建设,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保区,加速推进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口岸正式开放。积极承接宁波港溢出效应,主动接受上海港辐射,力争港口吞吐量突破800万吨。持续完善集疏运体系,确保完成二期码头后方堆场工程,开工建设头门港金台铁路上岛工程、南洋危化码头等项目,做好LNG接收站、进港航道、环岛公路、疏港公路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开通集装箱航运,启动集装箱专用码头前期研究。依托“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汽车、煤炭、钢铁、天然气、冷链、建材等大宗商品市场建设,争取中石油油库、综合物流园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打造台州陆海联动、水铁联运的物流枢纽。
  2.加速临港产业集聚。以构筑中高端产业链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突出吉利汽车龙头引领,加速引进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车辆等整车生产企业,打造一流汽车城。医化园区依托头门港产业学院和智慧管理平台,提升发展现代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紧扣关键中间体、培育发展制剂药,打造“绿色药都”。加快谋划红脚岩万亩千亿新材料产业园,做好海正生物年产50万吨聚乳酸项目落地。全力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建设,积极引育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等海洋现代产业。
  3.建设生态宜居港城。坚持依港建城、拥湾发展,加快从单一产业型园区向城市综合型新区转型。突出规划先行,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综合规划体系,推动新城发展与产业布局、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以白沙湾和金沙湾为重点,全力打造蓝色海湾,加快建设东矶海岛公园,不断完善洲际酒店、企业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花园城市。
  (四)坚持城乡统筹,在提升美丽临海品质上实现新突破。突出以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从宏观上绘好总蓝图,在细节上狠抓薄弱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五美与共”的临海样板。
  1.提升城市能级。以“二次城市化”为抓手,立足台州副中心城市定位,争取台州市更多项目布局临海。优化城市顶层设计,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细化各类专项规划,让城市建设有规可依、依规建设。加快“东拓南进、拥江发展”步伐,精心规划设计、精品开发建设台州府城、伏龙、江南、洛河、开发大道两侧、铁路大道周边等重点区块,打造若干个城市新地标,为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加速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稳步推进国庆片区、桑园村、塘里村、丁家洋村、大田桥村、十伞巷片区等双改项目,提升改造一批老旧小区,打通双林北路等断头路,加快伏龙大桥等项目建设,实现城市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创新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全市域布局5G基站,全方位做好交通治堵,打造智慧城市。深化美丽城镇建设,协同推进小城市、中心镇、建制镇发展。继续加大西部扶持力度,促进中东西部协同发展。
  2.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稳定粮食生产,逐步优化畜牧产业规模布局,加快推进牧原二场、牧原三场、天农食品生猪养殖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持续做优柑桔、杨梅、茶叶、西兰花、白对虾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擦亮临海农业“金名片”。加快推进红脚岩渔港扩建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中心渔港。以“争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为目标,全域规划、集中资源、分步实施,打造一批富有临海韵味、自然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确保相对薄弱村如期转化,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深入做好农村危旧房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确保实现动态清零。
  3.深化环境整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天蓝地绿水清无废”全要素美丽目标,着力打好生态文明巩固提升持久战,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深入推进红杉湿地、三江国家湿地公园和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连片村庄整治、农地整治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坚持“控、拆、改、用”并举,深化整村推进,高标准推动“无违建市”创建工作。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治水剿劣成果,纵深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排水系统智慧化运作。突出齐抓共管制度化、高压严管常态化,“零容忍”推进医化园区、灵江两岸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全面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4.完善基础设施。以“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为抓手,提速推进大田平原排涝二期工程、东部平原排涝一期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灵江干流城区段治理、灵江建闸引水扩排尤汛分洪、南洋海塘提标加固、台州府城墙加固二期等工程,确保方溪水库7月份前通过蓄水验收。加快推进小型水库山塘除险加固,打造洪、涝、台、潮综合立体防御的现代水网,全面提升防洪排涝挡潮能力。以构筑“12345”综合交通新格局为目标,推动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高度集成,积极构建对外连接交通大动脉、对内畅通城乡“微循环”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确保金台铁路春节后通车,力争杭绍台铁路临海段、104国道江南至尤溪段改建工程年底建成通车,加快推进余姚至温岭公路临海汇溪至沿江段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351国道邵家渡至白水洋段改建工程等项目,积极谋划台州市区至临海快速通道、沿海高铁、甬台温高速拓宽、杭绍台高速二期、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
  (五)坚持改革开放,在激发发展活力动力上实现新突破。始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狠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改革与开放互动并进、同向发力。
  1.更深层次推进重点改革。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集成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特色性改革项目,探索出更多的“临海经验”“临海模式”。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强化“城市大脑”平台赋能,逐步构建城市运行监测、管理、处置、决策四大领域“数字驾驶舱”。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综合评价机制,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全面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高标准推进第三批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建设,持续打响临海“三位一体”品牌。稳步推动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全市所有机关部门、各层级覆盖,实现基础业务“零材料”“零上门”自助办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
  2.更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长三角,加快接轨大上海,积极承接产业项目转移,打造浙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开放窗口。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加强与深圳龙岗区的全面战略合作,在科创、产业、经贸等领域引才引资、共建项目、聚拢资源,努力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行,积极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实施的有利契机,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继续办好中国(临海)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展览会等重大活动。
  3.更大力度加快招商选资。坚持规划先行、净地等候、精准招商、狠抓落地,用好用活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实效。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北上杭深等重点区域,招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基地型重大产业项目。坚持“留住本地企业就是招商引资”理念,支持本地企业再投资和回归投资。建立健全“十四五”招商项目库、投资企业目录库和重点客商联系库,突出洽谈、签约、开工、竣工等关键环节,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
  4.更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以争创营商环境最优市为目标,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2.0版,加强市、镇街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高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启动实施“三服务”2.0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常态化开展组团服务、专班攻坚,形成闭环式全程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滴灌式精准服务。更加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始终与企业同舟共济、为企业减负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
  (六)坚持共建共享,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实现新突破。聚焦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围绕富民惠民安民,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做优民生事业,切实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优化服务供给。以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校网布局,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提质扩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品质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大洋三小、临海小学东校区等一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优质均衡的现代化教育。继续支持台州学院在临海发展。紧盯“健康浙江示范区”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健康临海”战略,加大“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市一医院迁建、市二医院扩建等工程,积极谋划一批康养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夺取健康浙江铜鼎。确保台州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推进全民健身,积极打造中国户外运动胜地。以建设长三角文化发展新高地为引领,启动实施“古城复兴计划”,统筹发展公共文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谋划发展古建文化,进一步打响“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文化品牌。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继续推进全域旅游“五联创”,持续攻坚台州府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确保主城区创成省4A级景区城,推进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培育发展灵湖文化创意街区、桃渚军事古城、羊岩山茶文化园等优质景区,让“千年古城·更忆临海”深入人心。积极发展“夜经济”,加快推进省级高品质步行街紫阳街区及夜府城、夜灵湖、夜靖江等夜经济商圈建设,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特色街区和地标商圈。
  2.健全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争取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突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运行。坚持政府救助与社会帮困并举,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升,持续完善社会福利、法律援助体系,筑牢社会保障坚强防线。高标准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改革,持续深化老年教育,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3.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整体智治”理念,坚持“群众智慧+人工智能”“两智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样本。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等专项工作,确保连续实现省级“无信访积案县”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全覆盖,全面构建“136”工作格局,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平台共建、项目共治、服务共享,确保高质量完成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全面推进法治临海建设,启动实施“八五”普法工作。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加强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管控,完善进口冷链食品“物防”体系,做到人物同防、精密智控、收放自如、万无一失。以平安临海“十七连创”为目标,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社会各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主基调,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初心使命扎根铸魂。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落实巡听旁听制度。常态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一批星级文明实践示范站(所)和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舆论阵地,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严管厚爱建强干部队伍。聚焦提升干部担当力,健全完善干部工作“五大体系”,持续打好“上下管育爱”组合拳。牢固树立重品行、重担当、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集中精力抓好市镇换届,积极推进能上能下,全面优化班子结构,整体提升班子功能。深化干部“五线历练”,加强选调生培养管理,促推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构建“分领域、清单式”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综合研判,全面客观分析和评价干部。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统筹用好职务和职级晋升两条并行通道,加强干部心理健康关爱,真正让“有为者有地位、干事者有干劲”。持续推进党管人才机制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三)固本强基夯实基层堡垒。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以开展“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实施新一轮“美丽党建”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精心做好村社组织换届“后半篇”文章,健全完善运行规则、村务监督、议事决策、停职教育、激励保障等制度机制,深化“书记联合体”做法,激励村社班子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推动村社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分类别具体指导、分领域统筹推进“双全”工作,全面抓强农村党建,创新推进两新组织和新领域党建,统筹抓好机关、学校、医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各领域都有基层党建样板。从严抓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发展党员质量管控体系,认真落实党内关爱,推动党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深化“党建引领、党员入格”工作,构建“红色智治”智慧网格,推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四)正风反腐净化政治生态。认真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四责协同”机制,确保管党治党责任层层传导、有机协同。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做到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着力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坚持惩治腐败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推进廉政教育阵地建设,强化廉政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向理想信念宗旨“高线”看齐,牢牢守住纪律规矩“底线”。持续推进政治巡察,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更好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扎实开展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治理,重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实际成果。纵深推进清廉临海建设,探索“8+N”全域共建模式,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五)同心同德汇聚发展合力。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健全完善市委领导体制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着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更好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更加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与政协“请你来协商”平台融合共建,扎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乡贤工作。坚持党管武装原则,抓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征兵、双拥、退役军人等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侨联、社科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党史、编制、档案、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进一步凝心聚力,汇聚磅礴伟力。
  同志们,奋进“十四五”,逐梦现代化。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台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实干拼搏,锐意进取、勇开新局,为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党代会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台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部署2021年工作,审议通过《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一年,全市上下砥砺奋进,实现台州“十三五”胜利收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台州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这五年,台州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砥砺了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推动了初心使命扎根铸魂。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开拓创新,不断掀起苦干实干的工作热潮,取得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三大历史任务”的历史性突破,开启了千亿级产业培育、科技新长征、大湾区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等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创”、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五连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创”、平安台州“七连创”,全市生产总值跃上5000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步入高收入阶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更加彰显魅力,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形势异常严峻复杂的大战大考。全市上下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令,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取得了“两战两赢”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十三五”胜利收官。主要抓了十件大事:
  (一)学深悟透、落地转化,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台州发展。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组织层层传达、专题学习、巡回宣讲和集中轮训,推动学习覆盖到基层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召开市委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部署,提出打造8个方面的闪光点,着力提升台州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的显示度和贡献度。以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谋划台州发展,提出“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集思广益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众志成城、科学防治,以精密智控交出疫情防控高分报表。疫情之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数一度居全国地级市第3的严峻形势,市委坚持“一切以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重,一切为防疫让路”,率先实施全市域封控,严格落实“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带领全市上下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及时阻断了疫情传播。新冠肺炎本地病例续发比稳定在0.72,为省内4个病例数较多市中最低。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建立产业链协同平台,派出工作组驻点招工,持续开展包车、包列、包机“三包”接返活动,最短时间内恢复企业生产。台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三十六计”成为全省优秀典型案例。把支援湖北抗击疫情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选派5批共177名医护人员援鄂抗疫,为夺取湖北保卫战的胜利贡献台州力量。慎终如始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迭代升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精密智控机制,有效巩固防疫成果,确保了病例“零新增”。
  (三)专班运作、比学赶超,以非常之力打好经济发展翻身仗。主动应对复杂形势挑战,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全过程精密智控,在全省最早组建联席会议、成立八大行动专班、编制“一图一码一指数”,推动目标任务细化到月到周、责任压实到点到岗到人。强化争先创优工作导向,推动各级各部门提振精神、比拼争先,全市上下形成了“灯火通明、挑灯夜战、夙兴夜寐、闻鸡起舞”的工作新常态,我市2个案例入选全省争先创优“最佳实践”案例。锁定“二季红、三季进、四季胜、全年赢”的目标持续用劲,推动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交出了一份逆势向上的经济报表。
  (四)创新制胜、强基补链,以数字赋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创新台州”作为撬动全局发展的首位战略,提出“三城联动、六化赋能、九措并举”,进一步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之都,制定出台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滚动实施100多个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与西门子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数字化赋能中心。重视创新主体培育,创成玉环、天台2家省级高新园区,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落实“凤凰”计划,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全年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到62家。完成并购重组37起,涉及资金420亿元,排名全省第2。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0,深化“500精英计划”提档升级,创成全省首批“院士之家”,台州黄岩人才创业园创成省级园区,温岭、天台特色产业工程师创新协同中心成为省级试点,人才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使用。强化“两业并举”,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加快培育,椒江、路桥成为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培育)城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早稻实现“九连增”,19个农产品入选省“百优名品”,数量居全省第1。临海、三门创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五)抢抓机遇、接轨上海,以前沿意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突出全域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快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杭绍台高速台州段、台金高速东延市区连接线、路泽太高架一期建成通车,金台铁路台州段将于春节后通车,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市域铁路S1线、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等稳步推进。加快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先后获批省级台州湾新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台州港口岸全境扩大开放等。加强跨区域协作,率先推进沪台、甬台人才一体化发展,发起成立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围绕“五个全面对接”、推进“十大行动”接轨上海,成功举办2020上海台州周,与杨浦区、青浦区等上海市辖区开展区域协作,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大院名校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与上海实业、国泰君安、申能集团、浦发银行等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圆满举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台州峰会,提升台州影响力和显示度。致力扩大产业协作,新引进签约长三角地区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5个,协议投资额21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70%。
  (六)改革破题、综合集成,以自我革命推进营商环境大提升。对标世界银行标准,按照“五高五低”目标,多维度提升台州营商环境水平。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平均办理时间由10个工作日以上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创新推出“一码通”服务平台,规上工业企业申领“企业码”实现全覆盖,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便利,全市市场主体总数逆势增长12%。精准加强企业行业帮扶,及时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20条以及用工保障、关爱人才、金融助力、用地支持等“一揽子”惠企政策,形成“1+X”政策保障体系,全年实际减轻企业负担约430亿元。推进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和“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级试点城市”建设,加强小微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全市贷款余额9965亿元,较年初增加1422亿元,贷款利率平均下降32个基点。
  (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标本兼治深化美丽台州建设。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构建全域美丽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发布地级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盘优化生态布局。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动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台州湾入选全国首批三个美丽海湾典型案例之一,净土保卫战在全国领先。狠抓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开展全市域全产业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江两岸”、高铁新区等城市重点区块形象不断展现;新增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小城镇获评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数量居全省前列;美丽乡村加快片区组团发展,串珠成链、连片成景。
  (八)两智融合、优化治理,以标杆要求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治理领域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数字治城”,建成上线城市大脑,启用数字驾驶舱。全面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初步实现与基层“四平台”和“全科网格”的有机衔接。有序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统筹抓好安全生产、治安管控、扫黑除恶、信访稳定等工作,加快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台州,安全事故数、刑事发案数、信访总量和违法上访数量等稳步下降。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做好立法、普法、执法等工作,法治台州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党管武装,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九)兜底保障、普惠共享,以攻坚决战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三个清零”目标。统筹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合作)和南北协作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稳就业新政,全社会就业保持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任务。健全大救助体系,完善民生兜底保障网络。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永宁中学开工建设,镇海中学台州分校、华师大附属学校、北师大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落地招生,台州学院申硕升格创一流加快步伐,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列入国家试点,全域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加快建设健康台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跃居全省优秀,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效推进,被列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获批全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垦荒精神立心”工程,第四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讨会成果丰硕,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会在台州召开。加快文旅事业发展,引进上海音乐学院等一批优质文化资源,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在我市召开,临海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仙居上榜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十)政治统领、忠实为要,以实劲韧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弘扬斗争精神,守牢各类阵地,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县级融媒体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省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台州召开。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开展统一战线十大“同心聚力”行动,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议事,全省新乡贤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坚持大抓基层,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十百千”工程暨“固本强基”专项行动,统筹抓好城市基层、两新组织和机关党建等工作,高质量完成村社组织换届,有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力、战斗力、组织力。深化实施“双百干部五线历练”,推动干部一线历练成长和年轻干部一线培养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两个担当”“1+X”制度体系,全面衔接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强化“严硬清”要求,推进“四责协同”“五环闭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深化清廉台州建设。统筹协调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作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外事、侨办、对台、港澳、群团、党史、档案、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一年,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负重前行,干得很辛苦、干得很坚定、干得有成效。每个台州人都了不起!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代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台部队和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台州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转型发展的步伐还需加快,新增长点培育相对不足,“大好高”产业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加强;营商环境需要全面优化,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还不够强;环保领域局部存在薄弱环节,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树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政机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创造性张力还需激发;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传导不够到位,正风肃纪反腐的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方位,以先行姿态走好现代化新征程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审视时代发展大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们正在经历大国博弈之变,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正在经历发展格局之变,危机转化之中重塑中国发展新优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我们正在经历驱动力量之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扑面而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正在经历竞争态势之变,“一体化”成为群雄逐鹿的新风口,台州更是站在了不进则退的关键之处;我们正在经历人民需求之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赋予了我们新的奋斗目标。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标“重要窗口”、抢抓时代“风口”、跨越转型“关口”,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唯此方能赢得主动、制胜未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清醒判断“时与势”、准确把握“危与机”,以驾驭变局、勇开新局的宏大谋略,以接续“两个百年”、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锚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吹响了迈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线,提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四高地两区一家园”,确立了浙江“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四梁八柱”,也为台州现代化之路指明了方向。
  台州“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为战略牵引,以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为总体目标,以“三立三进三突围”为新时代发展路径,努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工业4.0标杆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双循环”节点城市、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必须做到“五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我们要更加坚定有力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把“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作为台州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作为台州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重大标志。要以“敢立潮头唱大风”的标杆姿态,展现“民营经济看台州”的使命担当,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坚定不移跑出跨越发展加速度。发展是硬道理,速度是标杆尺。没有一定的速度支撑不了高质量发展,更谈不上先行发展。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再创台州力度、台州速度。要在新征程上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确定各个领域“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力争“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高于省均、扩大份额、走在前列”,以更高的发展成效、更好的发展成绩为台州争得自信,为城市赢得未来。
  坚定不移拥抱数字经济新时代。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字”这一最大变革力量,让数字经济的“种子”在台州这片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要让数字思维、数字模式、数字体系渗透到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数字革命引领产业新变革、创造生活新空间、拓展治理新领域。要以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以数字化变革赋能现代化先行。
  坚定不移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现代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全要素需求出发,一体推进民生、民享、民富、民安、民乐,让“最具幸福感城市”更加实至名归。
  坚定不移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垦荒人。要坚持“垦荒精神立心”,始终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作为时代的最强音,铁肩担当、奋勇争先,唯实惟先、善作善成,以垦荒之志、垦荒之力,一步一步将梦想照进现实。
  三、扎实做好今年工作,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高扬起步冲刺的斗志,突出争先创优的导向,保持顽强拼搏的韧劲,以新迎新、革新立新,奋力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着重抓好九方面工作:
  (一)建设创新台州,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落实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高强度投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生态,主动融入浙江创新策源地,创成国家高新区,打造长三角创新转化重要基地。突出应用导向、市场导向、绩效导向,高标准规划建设台州湾科创走廊,形成“一区一谷一带一圈”的创新布局,全面融入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重要成员。加快市外“科创飞地”布局和建设。推进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实施科技型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倍增计划,把高校打造成为重要研发基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分产业建设创新综合体、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人才招引集聚裂变,深化落实人才新政2.0,强化人才工作市县统筹、数字赋能、考核推动,优化“引育留用管”全方位人才生态,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人才蓄水池和创业创新高地。始终把民营企业家作为台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大力弘扬新时代台商精神,引领广大企业家守正出新、勇立潮头、再攀高峰。深化科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进创设股权投资基金,拓宽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促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要素紧密联动,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赋能先进制造,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对标工业4.0制造体系,加快打造数字基建、未来产业、智能工厂、现代园区,以数字化变革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行动,深化与西门子、华为、腾讯和中控等战略合作,强化传统产业数字赋能,构建“1812”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快实现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先进产业集群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小微园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强链工程,壮大“456”先进产业集群,建强10大示范产业链,着力培育汽车、医药健康等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建设,先行布设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浙东南数据中心,批量带动中小企业“登云上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千亿计划”,大力引育数控机床、光电产业、云智物联、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星”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全力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建设,大力培育海洋现代产业,加快打造临港产业集群。深化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打造一批“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深化龙头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并购重组,推动上市企业扩容提质,做强资本市场台州板块。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清单,建设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之城。促进“服务+制造”紧密协同,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供给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制定实施消费新政,不断扩大台州“好制造”“好文旅”“好味道”等台州好产品系列品牌影响力,大力培育夜间经济、数字消费、直播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有区域影响力的消费示范城市。
  (三)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中心城市新能级。坚持以“国际化”视野、“大湾区”格局、“都市区”站位加速推进“二次城市化”,谋划重构城市、人口、产业布局,加快打造300万以上人口规模、高端资源循环集聚、港产城湾一体发展的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系统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持续深化“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向心发展,加快台州湾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实现全市域山海呼应、拥湾发展。实施新一轮市区体制改革,优化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策体系。以更大力度促进人口集聚,推动高素质人口落户,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稳步扩大市区人口规模。加快市区十大重点区块高品质开发,启动椒江滨江公共空间先行段建设,有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交通网、能源管道网、水利设施网、快递邮政网、便民服务网建设。实施城市管理提质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纳入更多场景应用,构建完善“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运行模式,真正让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
  (四)统筹内外循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和经济体系,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合保税区,加速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效应,有效链接全球资源、打开全球市场,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双循环”节点城市。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优化海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链协同、技术交流、资本合作全方位国际化。抢占长三角一体化“风口”,勇当接轨大上海排头兵,实现从“全面接轨”向“深度接轨”迈进,在创新转化、制造协作、服务拓展、文化交融、要素循环等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实施“四通八达”工程,放大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兼备优势,发展多式联运、通江达海、四方延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接轨义甬舟、义新欧开放通道,提升“大进大出”能力,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物流枢纽。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杭绍台铁路,加快市域铁路S1线、杭温铁路、绕城高速南线、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临海351国道、温岭228国道改建工程、头门港金台铁路上岛工程,力争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加快椒江过江隧道、市域铁路S2线、市区至临海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深化与省海港集团的战略合作,推进头门核心港区、大麦屿浙南集装箱转运中心建设,完善海铁联运集疏运体系。
  (五)做好“三农”工作,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片区组团行动,打造精品,形成风景。争创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乡村融入城市肌理,实现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融合共生。深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农业供给侧的新需求,大力发展绿色、品牌、质量、数字农业,放大台州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打响“台九鲜”品牌,全面提升台州“好农品”的供给能力和竞争力。打好“粮、猪、菜”保质保量保供组合拳,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探索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和乡贤带富新模式,促进农村先富带后富。推动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更高标准的低收入群体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争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市,全面启动“415X工程”集成改革,抓好农业领域资产化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试点、乡村治理体系改革等试点工作,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全面释放乡村治理新效能。
  (六)聚力深化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深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实施“窗口”服务形象提升工程,让每一处政务大厅都成为展示台州营商环境的亮丽风景。突出“一件事”集成化改革,深化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打造更加便捷的商事登记、投资审批环境。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造“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推进小微金改迭代升级,建立小微金融创新引导基金和融资辅导基金,整合提升市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台州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由“试验区”向“示范区”迈进。深化国家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组建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基金,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全面打造“三服务”2.0版,健全政企协商、局企沟通、银企对接、科企“联姻”、企业互助机制,探索发布“亲清”指数,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探索“国民共进”改革,推动国资参与民企兼并重组,助力民企做大做强,打造国民资互融共进、相得益彰的体制机制环境。持续推进民生保障“10×N”集成改革,让人民群众惠享更多改革红利。
  (七)守护绿水青山,描绘全域美丽新画卷。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构建美丽台州升级版,融入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坚定“污染顽疾治本断根”的决心,一体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曝光问题整改,统筹山水林田湖湾,由表及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开展椒(灵)江流域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海塘安澜工程,启动水库联网联调工程前期工作,构建高标准水安全保障体系。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碳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研究GEP核算制度,全面推广“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慧化水平。深入实施美丽大花园行动,有机贯通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海湾、美丽海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新格局。
  (八)深化“两智融合”,实现治理效能新提升。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力打造“和合善治同心圆”,高水平建设法治台州、平安台州。坚持“群众智慧+人工智能”“两智融合”,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加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实现上下贯通、条块联动、整体智治。以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龙头,统筹“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围绕“九连创、夺金鼎”目标,加快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统筹加强安全生产、治安防控、智慧海防、扫黑除恶、法治信访等工作,坚决杜绝重大不稳定事件发生。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把通道防控、社区管控、隔离管控等关口,完善进口冷链食品、货品“物防”体系,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
  (九)坚持人民至上,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聚焦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文明更有高度、幸福更有质感,建设全领域文明示范城市。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引领,同步推进学前教育补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内涵拓展等“十大工程”。深化健康台州建设,全面实施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接轨、医疗体制改革创新、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夯实、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等行动,推进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优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健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快建立完善公平、统一、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困难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和保障水平。注重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全域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打造中国城市精神高地。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进一步打响“和合圣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文化金名片。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示范区向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升级。
  四、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现代化先行提供坚强保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努力为现代化先行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引领,在守望初心中不断砥砺前行。百年大党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关键在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初心使命扎根铸魂。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落实巡听旁听制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二)强化党的领导,在整体智治中统揽发展全局。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制胜、系统谋划、专班运作等先进理念、机制、工具、手段、办法融入整体智治,优化整合党政机关各项职能,构建起更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全面推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关系”和谐,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培育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性社会组织。深化军地协作,努力开创新时代党管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新局面。
  (三)坚持大抓基层,在固本强基中建强战斗堡垒。开展“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年”活动,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持续大抓基层、夯实基础。扎实做好村社组织换届“后半篇文章”,健全完善村社班子规范运行、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开展“头雁领航、千村提升”比学赶超,激励新一届村社班子实干担当、奋勇争先。大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深化提质,建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组织体系,整合联接各行业各领域资源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共建城市美好家园。持续深化两新组织“双强争先、先锋引领”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小微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楼宇商圈、快递行业、互联网企业等新领域新业态党的工作和组织覆盖质量。坚持以非公党建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非公党建“十八法”,推动非公党建与企业经营管理由融入融合向融荣发展转变。统筹推进机关、国企、学校、医院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努力实现“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从严抓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认真落实党内关爱,推动党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四)锤炼干部队伍,在唯实惟先中提升能力本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快建立整体智治、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选人用人工作闭环体系,大力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打造一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实践标准、实绩依据,对标“七种能力”精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突出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配置精兵强将。扎实推进市县乡换届工作,做好人选储备培养,建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和管理。加强年轻干部接续培养、系统培养、交流培养,深入推进“双百干部五线历练”、优秀年轻干部市县双向交流任职和跨县(市、区)东西部合作。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推进“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性互动。
  (五)深化正风反腐,在正本清源中建设清廉台州。始终坚持“严硬清”要求,纵深推进清廉台州建设,推动清廉元素向各领域全方位潜移默化,以点带面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紧盯不收敛不收手行为,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和腐败行为,构建一体推进“三不”的体制机制,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把“硬”的铁规矩有效落实到位,持续深化“三项改革”,协同推进“四项监督”,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加快构建“四责协同”“五环闭合”工作机制,推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共同体”。要把“清”的好生态全面构建起来,坚持严管厚爱、激励约束相结合,强化政治监督,把监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常态化推进澄清正名和打击诬告陷害、受处分党员干部回访教育和关心关爱工作,让干部感受到监督无处不在、组织关怀就在身边。
  同志们!“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标对表“重要窗口”,以奋斗者的姿态、奋斗者的雄心、奋斗者的毅力,披荆斩棘、勇开新局,加快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本文来源:https://www.yinlingw.com/gegu/12252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推荐文章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https://www.yinlingw.com 引领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引领财经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