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

【www.yinlingw.com--个股档案】

  银行(Bank),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是引领财经网为大家带来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多重压力下,商业银行收益主要来源的存贷利差迅速收窄。此时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提升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就成为商业银行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找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差距和原因,为提升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质量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商业银行面对的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新金融工具和产品不断涌现、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不断升级,而商业银行已无法依赖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来实现业绩高速增长,加之监管日趋严格,风控压力加大,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发展机遇,传统金融业务与新技术的融和,为商业银行业务快速、丰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经营模式转型。

  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人民银行在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指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分类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担保、承诺、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等业务。银保监会在2011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规定,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够引起当期损益变动的业务。表外业务包括担保承诺、代理投融资、中介服务和其他。

  根据相关材料,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信托业务、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存款账户服务、手续费类(包括信用卡、贷款证券化等)。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全面发展迅速。近年来,商业银行迅猛中间业务发展,市场交易总量不断增长,其增速也大大高于其他银行业务。2016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达5024.07亿元,同比增加28.07%,增速明显高过同期的营业收入和借贷利差收入。近几年,银行业服务水平日益提高,不断建立了各种全新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等方式不断涌现。

  (2)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发展趋势明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共计九大类,拥有上千个业务品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影响力巨大。特别是近十年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理念也有所转变,消费水平不断上升,银行卡发卡量已连续十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速度,使得银行卡业务收入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同时,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基金、信托等产品,也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分析

  现在,随着各种新经济业态的涌现,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变革,同时也影响着金融市场结构的发展。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明显,为使自身业务更具有活力,顺应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国外各银行开始强力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国内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仍是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着中间业务品种少、收益比重小、服务范围窄等多方面的不足,这种情况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

  (1)业务发展欠规范,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为完成中间业务收入任务,商业银行总行通过行政方式将考核任务、考核压力下发,层层传导至分支机构,在业务创新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银行为完成考核任务,被动在放贷过程中,以提供所谓“财务顾问服务”“投融资咨询”为名,变相将利息收入转为中间业务收入。近年来,监管机构持续加大对银行不规范服务收费的监管处罚力度,强调落实“两禁两限”,要求银行的涉企涉贷类收费项目,必须提供实质性服务,不规范的“息转费”中间业务收入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2)业务品种有限,缺乏多元化业务增长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产品仍以银行卡、支付结算和代理业务为主,品种单调,缺乏多元化的业务增长点。涉及投融资财务顾问、金融市场交易、担保类、金融衍生产品等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产品较少。特别在商业银行基层行,因缺少发展投行、银团等大项目的人员和谈判技巧,加之基层行客户经理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严重制约债券发行、债券资金监管、并购、信托、托管等投资银行、咨询顾问类业务的拓展。

  (3)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因为中间业务收益高、成本低、风险低等独有的优势,各国商业银行都将其视为实现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但在提高银行收益的同时而忽视了中间业务的风险和防范,认为中间业务风险小或基本没有风险。其实中间业务也会面临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随着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产品,中间业务对于资金的使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银行垫付资金不断增加,并且不断承担业务风险,这种中间业务模式使得中间业务的风险度随之也不断增加,尤其是中间业务的衍生金融工具服务交易的隐含风险极大。

  (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间业务能够取得良好发展,可以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但由于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所以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网络信息、营销管理于一身的高層次复合型人才。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专业人才、技术手段设备等都处于紧缺状态,而且银行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符合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极大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很难创新品种及提供有效服务等。

  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的建议

  金融电子化及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以及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竞争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立足市场开拓创新,为我国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并且制定出有效的长远的发展策略。根据前文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应该主要从以下几点应对措施入手:

  (1)重视中间业务,突出战略地位。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收入逐渐减少,而中间业务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率;商业银行可以在不占用自有资金的前提下,开展中间业务以获得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提高资本回报率和资产收益率。因此,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必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提升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建立业务总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组织方式优化,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以便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业务创新,战略转型,打造新的增长点。

  (2)加大创新力度,丰富业务品种。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创新力度,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业务品种。一是利用国家政策,提升新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二是打破传统思维,创新中间业务收入产品。国内银行应在主打产品基础上,延伸服务,利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以收取中间业务收入。以收款商户为例,银行可将所有商户分类,通过数据整合,根据客户交易记录,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推行优惠活动,联合不同类型商户推出一揽子服务来满足同类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类别商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从中间业务收取商户及客户的转介手续费收入。

  (3)重视发展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展现出了金融科技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重视推动自身业务从线下向线上发展。当前,许多商业银行都推出了App客户端,而原本需要在银行柜台处理的大部分业务,也都可以在网上银行或者App客户端来完成,这一发展过程,展现出了商业银行业务从线下向线上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对各类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在实现业务从线下到线上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重视构建与完善客户信息系统,从而为客户信息收集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商業银行需要依托客户数据,分析与整理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针对需求调整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开发方向与开发策略,并分析匹配度,收集客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从而为精准营销工作的实施提供助力。

  (4)科技赋能,人才为本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打造智慧银行。积极借鉴行业先进应用,加强数据管理和大数据应用,增强信息科技对精准营销、流程优化等工作的支撑水平,探索通过科技人员嵌入或派驻业务部门等方式,实现敏捷开发、敏捷服务,提升快速响应能力。通过同业先进人才引进,人才梯队培养,组建综合性中间业务拓展团队,强化培训和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尽快培养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针对公司中间业务短板,可考虑通过团队组建等方式,尽快实现业务突破,并以此为契机,在业务推动落实中实现人员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陆宝莹.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质效探索[J].中国商论,2020(07):55-56.

  [2] 姚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0(06):99-100.

  [3] 汪希娟.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改革研究[J].商讯,2020(06):80-81.

本文来源:https://www.yinlingw.com/gegu/5820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推荐文章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https://www.yinlingw.com 引领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引领财经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