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www.yinlingw.com--概念股】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下面是引领财经网为大家带来的《望岳》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准确流畅的背诵诗歌。

  2、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想像与联想,体味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年少立下远大志向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意蕴美。

  2、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最后一联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情况。(屏显)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今天我们学习《望岳》,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资源共享

  1、补充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屏显)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欣赏泰山的雄伟景象。(屏显)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大声朗读,注意节奏,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读准字音:岱 dài 夫fǘ 眦zì 曾céng

  2、理解诗歌内容

  反复朗读,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思考题: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首句发问“那泰山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诗人望见了什么?

  指名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优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四、细致研读

  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内容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和联想,看图说话。

  (大屏幕依次展示图片,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准备作答)

  明确:首句设问,极写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写泰山的神秀之气,四句写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细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诗歌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诗歌语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确:“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展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3、七、八句中的“望”并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读一读,结合当时的背景,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哲理呢?

  反复读,悟。

  明确:尾联是作者的望中所感,体现出作者勇攀峰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小结:这首诗歌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精于炼字炼句。

  学生读、背诗歌。

  五、体味意境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优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并流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六、课堂小结

  《望岳》写的是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把握诗人早期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打好基础。

  七、作业

  1、背诵默写《望岳》。

  2、预习新课。

  板书

  望岳

  杜甫

  地域广阔

  望 景色秀美 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山势高俊 表达了早年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望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或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泰山美景的图片,并请去过的同学叙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经过几轮互动以后,教师总结:“看来每个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那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去泰山时有怎样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望岳》。

  2.用多媒体出示杜甫个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称为“诗圣”。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并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说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涤荡胸中沟壑,飞鸟翩翩归巢。等到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互通引导学生总结出:

  青山、明暗、云、归鸟-----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轻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名为《望岳》,请问作者是怎么望的?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两句是远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两句是近看。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两句是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是俯望。

  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立体地勾勒出泰山的壮美。

  3.这首诗的美景中有实有虚,请问哪句实写,哪句虚写?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前六句为实写,写景中抒情,后两句是虚写,衬托出作者满腔的凌云壮志。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望岳》《春望》,结合背景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经过小组互动,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1.在内容上,《望岳》写于作者年轻时,当时国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这一点在诗歌中表露无疑。《春望》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诗歌中更多地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2.表现手法不同,写作《望岳》时,作者正年轻,写作语言流畅轻快,风格偏于浪漫主义;《春望》写作时,作者年纪已大,又逢乱世,写作风格已发展成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yinlingw.com/gupiao/4931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推荐文章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https://www.yinlingw.com 引领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引领财经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