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 发布时间:2020-04-14   浏览: 次   来源:入门   手机版

【www.yinlingw.com--入门】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引领财经网为大家带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3.把握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4.理解词作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2.理解词作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苏轼名句,导入新课)

  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文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诗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词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词

  5.腹有读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诗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词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诗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词

  这些名句富含哲理,文采斐然,皆出自文学大家苏轼之手。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及作品: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板书要点)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

  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三)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板书要点)

  1.写作背景: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

  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2.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赤壁怀古”——怀古诗。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四)诵读品味

  1.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大意,按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3.集体朗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五)鉴赏词作

  1.赏析上片: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明确:

  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 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界广阔。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2.赏析下片:

  (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 夸张、借代。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 周瑜儒将风流,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3)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周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形象。“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4)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明写史,写周瑜,实写苏轼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壮志未酬(四十多岁 担任团练副使,虚职,无人赏识)

  小结: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4.探究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这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同时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分析示例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表现出苏轼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

  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分析示例二:

  苏轼禀赋中,原来有一种积极用世之意。因此,在与周郎的对比中,表达了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带有一种消极苍凉的思绪。

  分析示例三:

  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在常人看来也有一些苍凉消极的思绪,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六)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一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明确: 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2.思考,这首词是如何把写景、咏史、抒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明确: 

  ①写景不离人,景是人物活动之景。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咏史,写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对自身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如,用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直接抒情则是在与周瑜形象的对比(咏史)中,感到壮志未酬、华发早生后进行的。其抒发的感情含有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烘托映衬手法的运用。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七)朗读背诵

  自由朗读,体味情感,尝试背诵。

  (八)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1.怀古诗词特点:  

  明确:

  (1)怀古诗常见情感:借历史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抒发怀才不遇的感伤,寄寓忧国伤时的情怀 ,感慨昔盛今衰的兴替。

  (2) 怀古诗常见结构及手法: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手法:对比、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2.鉴赏思路:

  明确:

  (1)读懂注解,弄清历史背景(作者“怀”什么“古”)

  (2)知人论世,领会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深入分析,体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4)总体把握,分析艺术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九)课堂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有伤感的情绪,但从他笔下的景和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旷达、豪迈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 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 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3.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 ,体会婉约与豪放词不同的妙处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

  这一曲豪迈悲壮荡气回肠,唱的是汉末时期社会动荡,英雄辈出豪杰争霸,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各地,谋士武将如云,孙权霸居长江以南,聚东南精英,刘备有关张二弟诸葛军师,最终以赤壁之战三分天下。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千古英雄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

  800多年后,北宋一位伟大的词人在古战场故地曾游,慕英雄之业,怀千古之思,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推进新课,听范读,并整体朗诵感知。

  解题:念奴娇”是词牌。念奴娇:本因唐代天宝中期,著名歌妓念奴得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怀古”是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 整体感知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四、 品评上阙(赤壁)

  (一)研讨:起首三句写景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比较赏析)

  1、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历史,人物融在一起.)

  作者面对滔滔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1、哪些字用得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 穿:陡峭山崖的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雄奇壮丽的景象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借地势险要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烘托英雄人物非凡的气概和精神)

  (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一时多少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孔明 足智多谋的周瑜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

  思考: 古代有许多的英雄豪杰,诗人在下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

  五、品评下阙(怀古)

  (一)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点拨:

  衬托作用,是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轻有为,大器早成。

  周瑜形象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 年轻得意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儒雅风流 风流儒将 年轻有为谈笑间 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 从容破敌

  3.对比周瑜,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怎样?感受怎样?(反衬 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 47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无成

  4.总结:诗人在下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并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一、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六、品评下阙(伤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问题探究(难点突破):作者为何“多情”?

  年岁将老,但难忘世事之情,仍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

  2.“还酹江月”仅仅是凭吊“江月”吗?

  更是凭吊周瑜,表达仰慕之情,人生苦短,寄托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讨论(总结)本词的感情基调

  描绘壮丽之景

  豪放 旷达 刻画豪迈之人

  借称颂周瑜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抒发壮志豪情

  壮志难酬的苍凉(补充)

  七、:比较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和辛弃疾的《永遇乐》,然后填空。

  十、感言: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旷达豪迈的态度,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作业:

  词史上一般把柳永推为婉约派的正宗,把苏轼当作豪放派的始祖。两人的词放在一起最能体现婉约、豪放两派的不同特点。请各找柳永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若干首,作对比研究,品位两者的不同风味。豪放派特点 婉约派特点

  1.多结合现实生活来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表现远大的理想抱负。

  2词句质朴、奔放。

  3.气势雄浑、境界阔大,风格豪放。

  1.多写儿女情愁、羁旅之思等内容。

  2.词句委婉、清丽。

  3.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风格婉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材分析】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设计意图: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

  一、解题“赤壁”,激趣导入(5分钟)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师:苏轼家学渊源,青年时期即以学识广博闻名。人们传说苏东坡是一个天才。北宋时相传,东坡出生时,家乡一座山上的叶子全部枯死。当地人觉得,山的灵气被这个男孩吸去了。那他会真的不知道古赤壁所在地吗?想来不会。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罢了。他借这个赤壁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激趣探秘,设疑入境)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5分钟)

  思路:观景——怀古——抒怀

  情感基调:豪放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文本赏析(42分钟)

  (一)观景

  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

  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

  4. 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二)怀古

  1.问题引导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分析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PPT展示〕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三)抒怀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人生如梦一样 ,

  (短暂、虚幻、无常、飘渺…)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

  〔PPT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比较思辨)

  四、课堂拓展(20分钟)

  1.苏轼的涅槃之路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PPT展示〕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2.苏轼“超脱”的内涵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苏轼的“超脱”给我们的启示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提升,指导人生)

  五、全文总结(10分钟)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2.朗读传情

  (设计意图:把握特点,以声传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拓展视界)

  【教学反思】

  本词意蕴深厚,以学生的兴趣和阅历要读懂的确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时时牵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故考虑创设情境,设疑引导;不时插入一些新鲜的材料。二是搭建合适的梯子,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比如赏析写景部分,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想象还原,感受赤壁的壮阔雄奇,从而领略作者胸中的“丘壑”;赏析怀古抒怀部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比较异同,进而理解“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嘲中所蕴藏的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并通过个性化解读、对话交流、比较异同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人生感慨与人生态度。对苏轼“放下”“超脱”的深入解读及其拓展正是本教学设计的亮点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yinlingw.com/dapan/46523.html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推荐文章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https://www.yinlingw.com 引领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引领财经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