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www.yinlingw.com--个股数据】

  规划,意思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引领财经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医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希望对你有帮助。

  医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济宁医学院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制定,主要阐明学校未来五年战略意图、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时期我校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校干部师生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全校干部师生团结一心、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完成了“十二五”既定的目标任务。

  (一)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办学层次稳步提升

  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度调整专业设置,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内部机构设置,设立了16个教学单位,开设33个本专科专业(专业方向)、1个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1年学校成为“服务国家特需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5年首届毕业生实现“四证合一”的培养目标。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6748人,其中本科生15152人、专科生1334人、硕士研究生131人、留学生131人,继续教育各类学生17154人。

  (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山东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主编或参编国家级、省部级规划的各类教材50余部;国家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项,省级教改立项课题50项;现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五年来,有163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86项463人次在省级以上科技文化艺术等竞赛活动中获得表彰奖励,378人次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最终通过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60%以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2015年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三)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不断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团队,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现有省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6个。强化优势学科群建设,“神经-心理-行为-精神”学科群建设初显成效。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山东省出生缺陷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成功申报山东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山东省中美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建成省内唯一高校司法鉴定中心,并顺利通过“司法鉴定省级资质认定”评审。

  五年来,学校共获各级课题79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4项,省部级课题115项,厅局级课题686项,累计获得资助金额4149.45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646篇,其中SCI、EI收录288篇,刊物影响因子最高为11.42分。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国家规划教材等19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13项。获得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国家卫计委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建设和期刊管理成绩斐然,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荣誉称号。《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 先后被国家卫计委、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成功创刊,《济宁医学院学报》办刊质量、影响因子逐年攀升。

  (四)人才强校战略稳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按照“引培并举”的原则,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和培养计划等举措,逐步建立了科学的选人、用人和人才快速成长机制,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16人,其中正高职称70人、副高职称14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5.39%;专任教师中博士101人,占16.39%,硕士322人,占52.27%。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泰山学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山东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百工程”2人、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济宁市创新团队”1个。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显著加强,附属医院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五年来,学校新增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实践教学基地150余个。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资产总额23.09亿元,编制床位2900张,在职职工4184人。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建成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24个。2015年,顺利通过“JCI认证”,先后荣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六)对外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开放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近5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海内外优秀校友来校讲学,举办了院士论坛、名家论坛、博士论坛、杰出校友论坛、泰山学术论坛和第五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究”学术讨论会等系列学术活动及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已与美国孟菲斯大学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美国惠普公司等10多所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科研企业单位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协同创新,建立了良好长期合作关系。留学生教育日趋完善,办学层次稳步提升,已涵盖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面。

  (七)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学校“三区一园”(太白湖校区、日照校区、任城校区、“高教园”)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现占地总面积1244226.22平方米,建筑面积674144.5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8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9亿元。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建成生命科学馆、医学技能中心和校史馆等一批校园人文景观景点。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信息图书文献资源配置逐年提高,馆藏纸质图书93.41万册,数字资源量149610GB,电子图书4561.20GB,计算机3959台,网络多媒体教室128个,网络信息点数980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为1000GB。

  (八)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探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管理权力逐步下放,管理重心不断下移。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了以绩效为导向的人事考核和岗位聘任办法,顺利完成首轮岗位设置聘用工作;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注重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强化预算管理与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办学经费保障有力,财务经济运行健康有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以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强化流程为重点,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资产管理等工作成效明显。

  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以党务、校务公开为重点,民主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学校建设中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保持了和谐奋进良好局面。

  (九)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收效良好。高度重视校、院(系、部)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设置党总支21个,直属党支部2个和附属医院党委。认真贯彻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干部培训,切实做好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根据学校实际,适时调整了处级和科级干部。现有科级干部167人、处级干部118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合力不断增强。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组织实施“德医双馨”教育工程,积极打造“大爱讲堂”等校园文化品牌。取得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高校“十佳新闻”、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作为中国高校新媒体联盟会员单位,先后获得最具网民口碑本科院校、山东高校最具影响力官方微博、山东高校最具人气官方微博等荣誉称号,官方微信综合排名位于华东地区前列。

  学校先后获得省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绿化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部分师生在教育教学、科技文化艺术等竞赛、评比活动中先后获得了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国家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全国大中专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10余项省级以上重要奖项。

  经过五年的努力,学校建设和发展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授权单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及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与省内外同类院校之间面临的差距,未来发展仍然重任在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但学科结构仍不够合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仍未获得突破。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教风、学风、考风仍需进一步提升;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专业不够凸显,仍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凝练。

  三是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军式人物、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偏少,部分学科人才梯队尚未形成。高层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机制,仍需完善。

  四是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院(系、部)科研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水平重大研究项目和成果偏少。

  五是学校尚未获得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授权,申报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任务十分艰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类别单一,与建设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基础保障条件还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需要,太白湖校区作为主校区,基本设施功能仍不够完善、布局不尽合理,各类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七是办学经费不足,制约学校发展。尽管“十二五”期间,办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但“三区一园”的办学成本相对较高,今后学校在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和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以及太白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多方筹措资金仍是学校加快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

  八是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于完善,有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主动性和权责利相统一的机制有待完善;如何淡化教职员工“官本位”意识,着力提升“强教学、重科研”思想的有效举措仍需进一步强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仍需加快,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办学绩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制约学校发展的机制体制性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对于我校来讲,是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施转型发展,进一步打造特色优势、强化重点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更是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关键阶段。

  (一)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 ”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这是我们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及我校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2.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新环境。国家以“四个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确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布局,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推出“三个重大”(一批重大项目、工程、政策)。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实施将不断激发高校的发展活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建设和投入。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技术研究的方面军、产业化方面的生力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抢抓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必将大有所为。

  3.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注入新活力。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教育部、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大力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深入调整医学教育结构,更好适应卫生行业需求等方面要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推进,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医学教育认证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呼唤医学人文回归的日趋强烈等形势,使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医学教育学制变化、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诸多新的发展机遇,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将充满新活力。

  4.我省经济文化强省战略为学校改革发展增添新动力。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我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建设。这一战略是推动山东板块隆起,争创新一轮经济发展优势,提高山东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我省这一战略深入推进实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科技等全方位、多层次支撑,这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作为全省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重要基地,也将会面临全新发展机遇和良好发展环境,我省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必将为我校改革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1.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发展、开放办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旋律,这也将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立足自身实际,尽快实现转型发展、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增强发展动力,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调整、创新意识增强、办学思路扩宽、机制体制完善等方面都将面临新挑战。

  2.把握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与任务面临新挑战。党和国家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强音和关键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明确配套政策,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在教育综合改革与学校自身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作出新的安排部署,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规律,我们也要通过不断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破除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时期学校将面临新挑战。

  3.应对办学环境和条件面临新挑战。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建设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投入必然也面临着阶段性的增速放缓,学校建设的资源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学科决定学校发展方向。随着国家和山东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无论是办特色、创一流,还是内涵提升、开放办学,其先决条件都是学校要有符合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应对高考制度改革、高校分专业招生制度改革、政府管办分离改革、社会参与学校评价变革,高校如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优势做得更强、将特色做得更优、将品牌做得更大,都需要系统思考,超前规划,更加注重基础性工作。我校作为省属本科高等医学院校,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相对较弱,面临巨大压力。同时,学校 “三区一园”办学成本相对较高,经费不足、资源有限,成为制约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引进人才、搭建平台、组建团队、争取项目,发挥新的优势、突出特色重点,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优势,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今后五年将成为学校建设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的成绩已为学校今后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我校将面临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全校上下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开拓奋进,努力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为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基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推动内涵建设与发展,努力将我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

  (二)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

  ——办学格局定位:立足济宁与日照两地办学,坚持“三区一园”协调发展,实施“一体两翼、强龙头”的发展战略。

  ——层次类型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突破,以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坚持以医学学科与生物医药信息学科并重,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区域、面向山东、部分优势学科专业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强化一流意识,按照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院系、一流校园“四位一体”的总体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基础条件完备、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社会服务一流、人才质量优秀、平安和谐文明、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

  ——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重点建设生态环境优雅、景点布局和谐、人文气息浓厚、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环境。“十三五”末,争取太白湖校区校园绿地率达到60%,日照校区校园绿地率达到60%,任城校区校园绿地率达到50%。在三个校区建成一批具有济医特色的修读点和文化基础设施。太白湖校区等三个校区业务用房达到40余万平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15万平方米左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生文化活动、图书信息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先进。

  ——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至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条件初步具备,至少2个学科建成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至少3个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将精神医学、法医学专业建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专业;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建成省内领先优势专业;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等建成省内一流专业;将中西医临床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建设成校级特色专业。

  ——院系功能健全、社会服务一流:教学院系组织健全、干部人事、分配、教研等自主权进一步扩大,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基本形成。组建附院集团,建成直属或相对直属附属医院3-5个,完成8个左右“院中院”和10个左右“专病防治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医疗中心,医院综合实力稳居省内前5名;另有3-5个社会服务机构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人才培养优秀、平安文明和谐: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100%专业不少于10个;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60%以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济医特色大学文化基本形成,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校园更加平安文明和谐。

  ——特色鲜明、国内知名:一批国内、省内知名的专业特色全面形成;教育教学实践化、科学研究应用化、社会服务研究化、大学文化有形化的办学特色全面形成;“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人才培养特色全面形成。学校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前列。

  四、“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优势、调结构、补短板、创新发展,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增强学校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强优势,就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优势学科、专业特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不断取得新成效。

  调结构,就是要调整专业布局结构、办学层次结构、基本功能结构,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办学层次较高、学科实力雄厚、基本功能完善的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初步框架。

  补短板,就是着力解决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学科基础薄弱、科研实力不强的问题;着力解决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类别单一,层次较低的问题;着力解决高层次领军式人物、优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匮乏的问题;着力解决教学院系部不够强、空间布局不合理、基本功能不完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发展,就是强化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以改革精神、创新思路,全面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提升办学层次,就是夯实学科专业发展基础,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别(学科授权点),获批硕士科学学位授权,获批精神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提升办学水平,就是力争位于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前列,跻身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排名前50名,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争先进位的新突破。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是2-3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0-12个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就是突出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各类社会服务机构,附院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医疗机构前5名行列。

  提升大学文化建设水平,就是坚持以文化铸造大学灵魂,形成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体现鲜明时代特征、集聚医学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主要任务

  1.稳定办学规模,统筹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规模控制在16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保持在800人左右。积极寻求研究生教育新突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别增加3个以上,取得医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科学学位授予权,争取获得精神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稳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计划,留学生规模达到300人左右;转变继续教育发展方式,重点加强各级各类在职教育培训,年招生人数保持在50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000人左右。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20门、校级数字课程150门、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程100门,新增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3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10个。力争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2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4个。主编或参编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和高水平自编教材100-150部、出版数字化教材10-20部。评选校级教学研究课题500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0-100项,获得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5-30项,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

  3.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建设。按照“凝练—强化—凸显”的思路,加大专业重点扶持力度,重点建设和扶持精神医学、法医学专业,力争培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按照“巩固—发展—提高”的思路,实施系列强化措施,全力提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水平,争取新增省级专业发展支持计划3-5个,校级专业发展支持计划5-10个,校级特色专业10-15个。按照“整合—调整—优化”的思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办学实际,积极做好新办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增设医学及医学相关类专业6-8个,新增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方向6-8个,到2020年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总数控制在30个左右。

  4.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实力。十三五末,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5-10个,建设博士后流动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将山东省出生缺陷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司法鉴定中心、生命医学联合实验室、医学检验所、国家基因库-济宁临床样本分库、精准医学研究院及现有3个泰山学者实验室等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国内知名创新型应用示范中心。

  5.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十三五”期间,年度科研纵向经费增幅20%以上,培育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1-2个,建成省部级协同创新团队1-2个。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00项左右,发表“SCI”论文500篇。实现省部级科技一等奖零的突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项左右。举办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论坛及各类讲座100余场次。

  6.强化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末,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5%以上,引进和培养优秀博士研究生300名,博士学位教师占40%以上。重点培养5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校级教学名师10-15名,校级中青年教学名师6-10名。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3-5个,校级教学团队10-15个。新增“泰山学者” 1-2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拔尖人才 1-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5名。

  7.组建附属医院集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全面建成太白湖院区。以附属医院本部为核心,紧密联系兖州院区、太白湖院区等,建成紧密型的济医附院集团。编制床位控制在6000张左右,业务用房50万平方米。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学(专)科3-5个,增加省重点学(专)科8-10个,力争10个学科进入省内排名前5,3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名,医院综合实力稳居省内前5名,外埠患者比重超过30%。完成8个左右“院中院”和10个左右“专病防治研究中心”的建设。建立5-8个专科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培养10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30名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引进200名博士或高端临床科研人员。

  8.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建设独具特色大学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凝练济医精神,切实将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发展定位、精神文明理念的思想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统一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固定校徽、校旗、门牌、指示牌等文化标志。深入实施“双馨”教育工程,大爱讲堂、爱心教育系列丛书编辑、孔子学堂、青年论坛,做到常态化、效果好。培养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2名,推荐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20名,力争获得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项。在“三区一园”同时打造由雕塑、壁画等组成的济医主题文化长廊,丰富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专用场所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等校园文化。

  五、“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主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实施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的核心目标任务,立足于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遵循“实现两突出”,即突出素养、突出能力的培养;“建立三制”,即书院制、学院制、双师制;“突出四化”,即教育教学实践化、科学研究应用化、社会服务研究化、大学文化有形化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汇聚各类资源和力量,以推进实施“10个工程”为主要举措,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发展质量和重点特色发展水平,全面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思路及措施,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完善督教、督学、督管、监测“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完善教学督导评教、评学及评管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环节及院(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2.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校内评估机制,建立校、院(部)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构建学生生源质量评价体系和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积极开展由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以迎接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抓手,组织开展校内本科专业的评估。

  3.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进卓越医师、卓越工程师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加强与惠普、青岛英谷、正大天晴等企业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创新。

  4.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推动特色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新型课程体系。推进实施数字课程和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5.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示范课活动,加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现慕课、微课、混合式课程、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在30%以上课程中推广。

  6.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成200-30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0-50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举办校级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及设计大赛、临床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生物医药实验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参与省级以上高层次大学生技能大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

  7.办学层次提升计划。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意见》(学位[2015]40号)文件精神,完善标准条件,积极申报精神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培育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医学相关优势学科取得专业学位授权,扩大我校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争取将教育部单列计划、我校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转为由我校独立培养,以此为契机获取科学学位授权。

  8.在校研究生规模扩大计划。努力增加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争取招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开展同等学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努力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

  9.教学基地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支持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标准化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每个专业建成自己相对充足、稳定、标准的“四有四化”(四有:有学生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四化:集约化、契约化、制度化、品牌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人数达到80%以上。

  10.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基地建设。加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基地的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内涵建设。组织对现有教学基地重新进行综合评估,择优使用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基地。强化非直属附属医院直属化管理,实现教学同质化。原则上不再安排二级甲等医院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11.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健全继续教育办学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培养100名高素质、适应继续教育办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建成100门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优秀培训课程。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25个左右符合规范要求的继续教育办学基地。充分调动各院系部办学积极性,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拓宽继续教育培训领域,稳定继续教育培训规模。

  (二)专业建设工程

  12.特色专业优先发展计划。按照分类建设计划,将精神医学、法医学专业建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专业;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建成省内领先优势专业;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药物制剂、康复医学等建成省内一流专业;根据“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形成师资队伍水平高、实验条件完善、实训条件优良、实习基地稳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系列教材建设特色鲜明、相对成熟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

  13.教学重点平台建设。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口腔医学研究中心、多功能视听中心、数字化生命科学馆、解剖移动数字化教学平台、药学中药学标本展示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建设。

  14.专业结构和方向调整计划。强化专业分类建设管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科学调整专业和专业招生数量。做好儿科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医学、临床药学、全科医学等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在临床医学专业下稳妥设置儿科学、妇幼保健、老年医学、眼视光医学、超声医学、医学影像学、全科医学等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常态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取消专科专业招生计划,每两年完成一轮专业评估,完成药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认证工作。

  15.教材建设。设立教材建设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和出版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系列教材、双语教材和实验配套教材,主编或参编一批高质量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和数字化教材。

  (三)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16.龙头学科建设。充分利用任城校区资源,围绕神经-心理-行为-精神学科群,建设神经生物学、行为医学、精神医学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15-20人,凝练学术研究方向5-6个;建成集精神卫生学院、精神卫生研究中心、心理精神健康服务机构和精神医学博物馆、图书馆于一体的国家级精神医学重点学科;精神疾病样本库存储量达到1万例,在阿尔茨海默病、儿童精神病(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产后抑郁症、睡眠障碍等若干疾病的研究和诊疗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申办《中华精神医学教育杂志》。在太白湖校区规划建设法检学院,引进和培育法医学学科带头人3-8名,凝练研究方向1-3个,做大做强司法鉴定中心,申办《中华法医学杂志》,努力把法医学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17.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强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五年内建成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学科。

  18.培育优势学科建设。强化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药物化学等优势学科建设,五年内建成省级培育学科3-5个;遴选和培育学校第五批重点学科10-15个。

  19.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整合学校及附属医院现有学科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打造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卫生经济学、精准医学、生物医药、医学信息等交叉学科,成立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医院管理诊断大数据中心等。

  20.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脑行为医学实验室和微肠癌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神经生物学、行为医学等获批高等学校十三五重点实验室;遴选和培育学校第五批重点实验室10-15个。

  21.学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制定实施“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遴选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完善学术带头人考核评估和动态管理工作。加快培养60-100名学术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重点打造神经生物学、应用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医学、法医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精准医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等科技团队,力争建成10-15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

  22.科研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太白湖校区医学科研公共平台。建设自由、开放、共享、高效、国内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生物样本库、SPF 动物房、病理与图像分析平台、大数据统计和信息分析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平台等六大平台。规划筹建基础医学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等。强化附属医院医学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完善高教园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完成日照校区生物医药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23.制定科技培育和激励政策。通过政策导向方式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力度。制定实施“济宁医学院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培育计划”,设立青年教师科研扶持资金,修订《济宁医学院科研工作量津贴计算办法》等制度。

  24.规范学术研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保障学术委员会在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制定实施《济宁医学院学术研究规范制度》,引导科研人员及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准则。培养广大教师的学术意识,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投身到提升学术研究氛围的建设中来。

  25.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成立人文社会科学专门管理机构,健全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制定实施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计划。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等,开展医学人文研究,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筹建济宁医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实现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的突破。

  26.应用型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应用型研究为导向,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山东省出生缺陷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司法鉴定中心、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生命医学联合实验室、医学检验所、国家基因库-济宁临床样本分库、精准医学研究院等建设,加速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建成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集样本存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于一身的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加快推进心脏疾病诊疗重点实验室、中美转化医学实验室、生物纳米技术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建设;组建精神卫生研究中心、内分泌代谢病中心、健康大数据中心、心脏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心等科研专门机构,力争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应用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7.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设立学术交流专项资金,制定交流合作计划,打造精神医学“圣地论坛”、中国微山湖肿瘤学高端论坛两大学术会议品牌,定期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重点支持龙头学科、重点学科及新兴和交叉学科等与国际国内先进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努力提高我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

  (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28.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领军式人才、“双师型”优秀人才和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面向未来,按需引进,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采取兼职、联合、互派等多种形式,实施人才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洼地效应”,广纳海内外学者和知名专家来校任教。

  29.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计划。鼓励成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教学团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关注教师成长与发展,建设集服务、管理、培训、咨询、协调指导、专业服务和资源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学培训中心。按照构建定位准确、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各类教师培养目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名师培养选拔计划”。加大教师的国内外培训、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际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合作,时机成熟时将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列入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必要条件之一。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出台教学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实现教学型和科研型专业技术职务并重。

  30.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交流力度,坚持党政管理人员职业化方向,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探索建立教务长制。

  31.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管理和培养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推行专兼职结合,提升综合素质,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

  32.工勤技能人员管理。完善和规范工勤技能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和管理使用等方面制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编外用工人员管理,制定出台规范编外用工人员管理办法。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程

  3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诚信感恩、爱心和成长成才等教育,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积极构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4.思政课重点建设。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和网络宣传的育人功能,拓展教育途径,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积极做好教育部和山东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督导检查和教学质量评估各项工作。

  35.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认真贯彻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考研率。确保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年就业率95%以上的目标。适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现有功能区,进一步完善预约、值班、咨询、反馈、督导、档案管理等制度,加强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充实心理咨询员队伍,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健康干预工作体系,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定期学生心理普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高危人群,给予重点关注。

  37.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体系,推广“绿色成长”方案。加大精准资助,做到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建立受助学生义工制度,探索学校资助育人新途径。

  38.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班级信息员、院(系)、学校动态信息员管理制度。做好宿舍、教室、食堂等人员密集地点的安全防范和突发性事件预案处置工作。根据季节、节日、重大会议、敏感时期等不同阶段,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9.优良学风建设。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年进行总结表彰。

  40.育人模式创新。集学生党团建设、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公寓服务等工作于一体,探索建立书院制和学院制育人新模式,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落实“优良学风班”创建日志记录制度,完善“四率”评比考核。强化“一日生活制度”和学业预警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1.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进一步鼓励、指导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各类活动和科技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十三五”期间,积极组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争取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以上。

  (六)大学文化建设工程

  42.大学精神培育和弘扬。大力推进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把培养济医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办学历史、先模人物、杰出校友和育人成果。不断丰富“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校训内涵,弘扬求精求是的优良校风,完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仁爱与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打造“三区一园”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43.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四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引导教职员工德才兼修。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意识,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坚持评选表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个人、“五育人”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师德标兵和优秀辅导员。

  44.文化阵地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做好以实物展示为主的精神医学博物馆建设工作。建好大学生活动中心,筹建文体馆、艺术馆,扩建校史馆、生命科学馆、图书馆等一批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网络互动社区”,积极推动校报、校广播台与新型媒体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育人作用。强化对外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成立新闻中心。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对各种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的管理,健全舆情监测、引导和突发新闻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45.文化景观景点建设。规范和完善以校标、校徽、校歌、校旗为重点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完成校树、校花的征集、命名和太白湖校区道路、桥梁、楼宇的命名工作。与校园绿化工程相衔接,分步增建医学名人墙、传统文化长廊、主题雕塑群、捐赠纪念碑(墙)等人文景观。

  46.优势文化品牌塑造。深入实施“双馨”教育工程,大力开展爱心教育,扩大以“大爱讲堂”、“孔子学堂”为代表的文化育人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开展师生专题、主题教育;办好“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大赛等学术科技活动;精心打造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合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工程

  47.国际教育学院规划建设。坚持以医学类专业为特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规范化管理为保障,走出一条具有济医办学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之路。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48.留学生师资建设。完善留学生授课师资准入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开展留学生教师英文授课竞赛、优秀留学生教师评选等活动,设立留学生教育科研课题。完善外籍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适度增加高水平外籍教师数量。

  49.留学生教育管理。建立规范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在办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留学生教育的同时,探索培养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医学影像、法医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稳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层次。积极申请加入教育部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高等学校名单。

  50.拓展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启动建设海外(美国、欧洲)教师研修基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公派教师出国留学、进修政策,确保公派出国工作落实到位。在做好中美护理合作办学项目、各级各类引智项目、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项目的同时,争取新的政府项目立项及校际间科技教育合作项目建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和有关领域专家开展国际间合作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出国短期交流学习等活动。

  (八)社会服务提升工程

  51.附属医院集团建设。启动推进太白湖院区建设。立足以附属医院本部为基础,紧密联系兖州院区、太白湖院区,建立紧密型的“附院集团”运行模式。十三五末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建成覆盖济宁、菏泽、枣庄以及皖北、苏北、豫东周边省市的40余家二级医院和3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区域医疗联合体。规划建设好临床医学院,论证建设儿童医院等8个“院中院”和康复中心等20个中心全面提升附属医院医教研水平。

  52.社会服务水平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基因检测、肿瘤生物治疗、健康大数据等医疗研究机构,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挥学校科研创新、智力服务和文化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宣教娱乐等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强化基础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实现部分研究成果项目孵化转化。

  53.中华行为医学分会和期刊管理。支持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发展,加大对《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等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层次和质量。积极申办极具特色优势的专业学术期刊,不断扩大办刊种类,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九)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程

  54.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加快形成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教授等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5.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完善。规范重大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建立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坚持依法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入社会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56.院系基本建设。按照院系建设发展要有相对固定场所、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充足实验实训设施、必备的科研条件、雄厚的师资和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更具特色院系文化和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等标准,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整合院系资源,优化和调整院系内部结构,巩固传统院系基础,支持新建院系完善,推动院系整体发展。

  57.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更新管理理念,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科学合理确定“三区一园”的功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专业布局,确保学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校、院(系、部)两级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管理权力下放,将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职能部门在管理中的指导协调、服务保障、检查评估作用,强化院(系、部)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扩大院(系、部)拥有干部用人、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等办学自主权,实现责权利有机结合。

  (十)基础条件提升工程

  58.校园基本建设。在太白湖校区,规划建设师生综合服务中心、法检学院、体育馆、运动场、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完成太白湖校区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做好太白湖校区一期绿化工程。做好太白湖校区南邻规划用地手续办理及绿化硬化等工作。做好学生宿舍、院系部楼房改造等工作。在日照校区,规划建设学生宿舍楼,完成学生服务配套设施、医疗服务机构、学生实验实训设施、校园绿化美化、道路维护维修等项目。在任城校区,做好各类资源利用,在任城校区重点建设临床医学院。完成精神卫生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单位用房改造利用工作。完成精神医学与行为医学博物馆、图书馆、口腔医院等改建工程。完成南部空地绿化硬化和体育场改建项目。完成校园绿化硬化和道路维护维修等工作。

  59.图书文献资源和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力度,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逐步增加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购置经费之比,争取将比例结构由4:6调整到6:4,学术资源学科覆盖面达到95%以上,学术文献满足率达到90%以上。引入新兴网络咨询技术,完善即时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建设智慧化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系统平台,提供统一检索界面和全方位信息导航。到2020年,将图书馆打造成自主学习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校园文化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和部门联动,重点落实无线网络覆盖计划、综合云服务计划、智慧平台建设计划、智慧应用整合计划、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计划等五大计划,“十三五”末建成智慧校园。

  60.国有资产管理。强化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努力为教学、科研等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保障。制定院系部用房规划建设方案以及院系部实验、实训室规划建设方案。

  六、“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重要保障

  (一)组织和政治保障

  围绕学校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政治保证。

  1.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建设。落实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创新学习形式。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推动学校和谐发展。深入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深化“三育人”工作。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着力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战线模范人物的标杆和引领作用,积极宣传知名校友先进事迹,引导和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大力弘扬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价值追求。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用人标准和导向,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宽干部选拔任用渠道,完善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等方式,探索建立年轻干部职务与职级适度分离选任办法。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积极推动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丰富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内容,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入开展党支部活动创新实践等各类主题活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和质量,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4.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坚持先调研后决策、先立章后办事、先酝酿后上会、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程序,研究制定完善依法决策办法,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5.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文明的校园环境。

  (二)社会和环境保障

  进一步完善党代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党务、校务和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强化师生员工办学兴校主体地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学校群众工作,把师生凝聚到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上来,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妥善解决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增强师生员工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完善校友会组织,推进民政部门备案工作,建立校友信息资源库。全面贯彻落实各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精心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十三五’行动”,以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领域统战工作。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合理开发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各界为学校发展献力献策。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推崇学术自由,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促进创新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学术繁荣、事业兴旺、民主宽容、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局面。积极构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资金和监管保障

  从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在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坚持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将“十三五”期间重点任务分批纳入每年财务预算编制方案。完善学校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合理安排资金用于化解学校基本建设债务。争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多方支持,完善内部创收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经费总量,保障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牢固树立勤俭办学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健全经费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内部稽核和内控制度。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健全预决算、科研及专项经费、离任审计等制度,强化重点项目、工作任务全过程审计监督。

  (四)体制和机制保障

  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注重加强建章立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突出绩效导向,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目标牵引,狠抓责任落实,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健全综合目标管理体系长效机制。按照“常规性工作抓规范、调度性工作抓创新、所有工作抓落实”的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组织领导等“三项机制”,着力从架构、指标、考核、评价、运用、监管等六个方面入手,探索新路径,取得新突破,制定出台《济宁医学院综合目标管理办法》。坚持“导向性、系统性、操作性、公认性”原则,注重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工作绩效进行考评,把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根本导向,把服从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把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作为有形抓手,着力探索和完善综合目标管理的工作格局、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yinlingw.com/gegu/6638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推荐文章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https://www.yinlingw.com 引领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引领财经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