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三篇

【www.yinlingw.com--交易提示】

 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人人都有,所不同的是有强弱之分。以下是引领财经网分享的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一篇

  每一个人都有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那时总要问太多的为什么,让大人觉得不知如何应对。那份纯真与快乐,多么可贵,让人永生难忘。然而,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的增多,在数学课堂中勇于提问题的热情反而减少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得不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观念,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人认为“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的课堂是成功的,但我认为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的学生,必然因缺乏问题意识而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我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中“带着问题来,更要带着问题去”,才能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下面基于本人的教学实践提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认为,课堂上学生不主动提问题,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准学生认真听讲,不准学生有异议,以免影响教学进度,甚至要求学生一切按自己事先预计的程序去做。这种表现的其中原因是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二是学生的提问因表达不清或所提问题沾不着边,可能还会招致同学的嘲笑和挖苦,受到老师的指责和批评。于是造成了学生提问题的心理阴影,干脆就“明哲保身”而“金口难开”了。那么怎样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记得熊川武教授说过: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的东西要多一些,知识的东西可以少一些。学生喜欢你了,什么都会为你着想,为你而做。强迫学习很多情况下都是事倍功半的。因而,作为教师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尊重并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民主的、平等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最公正的。在此前提下学生才能无惧无束的勇于发问。

  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合不合自己的预期,都要给予肯定,给予正面回应:言语肯定是最常使用的,比如“问得好”“这个问题很有见地”“我怎么没有想到”“你的提问真有意思”“这是你的想法”等等,或是点头微笑、肯定的手势、关注的眼神等种种方式进行鼓励。也可以通过摸摸头、拉拉手、树起大拇指等等形式来拉近师生的距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亲近感和鼓舞。

  对待学生的提问,千万不能讥讽、嘲弄,否则会给学生终生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问题情境,无非是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感觉新鲜,说白了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点已有无数教师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比如在一年级教学“10的分与合”时,有位教师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小朋友哪有不说好的。于是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里面装着 10个小球不透明袋子拿起来,对学生说:“你们从袋子里拿出几个小球,我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袋子里还有多少个小球,你们相信吗?”接着学生一个个拿,教师回答,学生验证,每次都对了,学生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老师好神奇!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大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又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先拿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各省份的大概位置。然后我问:我从地图上能很快的知道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你觉得可能吗?大部分同学说这怎么可能。然后我用“画曲为直法”量出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最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果然不错!这样的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提高问题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前面所述都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至于所提问题与所学内容联系是否紧密,所提问题的质量如何,并没有考虑。有的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时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问题,由于基础、语言表达、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想问又不知怎么问,提问题总提不到关键处,要么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要么与自己的思维不吻合,词不达意,让人听后不知在说什么。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比如:答错了可以让学生再想想,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学生偶然的思维呈现时允许不举手发表意见;可以举例子让学生模仿提类似的问题;特别是让学生学会在不明白处提问题。对于问题意识较弱的学生要宽容,要有耐心,更要帮助,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提问,提出更多有质量的问题。

  例如:我在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出示了两道除数分别是47和43的例题。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可以把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估成整十数计算。我故意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有疑问的吗?”沉默片刻,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除数是45的话是估成40还是50?我兴奋的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连我都忽略了!”同学们开始觉得有点困惑,但都在试图开这个同学的提问。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是看成40算!”第二个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第三个学生显然在倾听前两位学生的回答,平静地说:“我觉得估成50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买东西时经常就是那样算的。上次我爷爷教过我满5就要进1,不满5就舍去。”同学们都觉得有道理,最后我说:同学们说得对,我们在计算时遇到需要试商的题目时一般都是按“四舍五入”来试商。上面通过老师的引导,这位同学所提问题就很的质量,点到关键,通过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能力。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堂堂清”、“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等教学理念引导下,都试图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最终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不要让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要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其实看待社会上其他问题也是一样的。)这种教学理念解决的是当课的人们已经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能照搬模仿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实际上这种理念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而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理念,并不是要把当课的知识点故意留“尾巴”,而是要让学生完成当课的知识内容后带着数学问题离开课堂,带着新的求知欲望离开课堂。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用量角器画角时,练习中最后一道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下面两个角吗?解决完这题后下课铃已响。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一题只要你用一副三角板画两个角,课后再想一想,用一副三角板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来呢?课后大家试试好吗?”于是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出了课堂。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将所学知识学致用,最终达到学习就是为了应用的目的。利用问题意识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既不是一纸空文可以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应该是落实在每节课当中!延伸到课外课余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二篇

  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 、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1)小结知识重难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深华。--3分钟左右

  2)尝试练习。在学生初步全面理解掌握了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评讲,矫正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6分钟左右

  3)归纳总结。通过认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了。--3分钟左右

  4)提高练习。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上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成果。--6分钟左右

  5)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3分钟左右

  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让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三篇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就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一次,在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25×76×4”,当同学们做完题后,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低声地问:“为什么要将25和4放在一起乘,不按顺序去乘?”虽然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非常可笑,但当时我不但没有笑他,反而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在我看来,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说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在数学课上经常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提问的热情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自信的风帆已高高的扬起。

  其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囿于陈说,不迷信权威,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我在教学中采用“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包括向教师‘发难’)、欢迎争辩,允许出错(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异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们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生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数学第一册教学加法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情境,让他们亲自表演,亲身经历,先请2个小朋友上台唱歌,后来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唱。让学生观察表演过程,“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了“原来有2个小朋友唱歌,又来了1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引入加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开放题型,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提出问题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答案的要求,对某些知识的教学作以改进,增强开放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比如教学“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一课的最后我编了一道阿凡提的故事,耐人深思,激发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故事讲了阿凡提赶着羊回到财主家,财主要他把羊赶到长方形的羊圈内,可是长方形的羊圈容纳不了这么多的羊,财主说:“我不管你,如果你要改造,就得自己花钱去买材料。”可是阿凡提没花一分钱,却把羊赶进了羊圈,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想的吗?这时,学生提出了是不是围成正方形?我说:“还是不够装”,这时有个学生说:“是不是围成圆?”我说:“你们认为这三种围法中哪一种图形面积大?”学生们开始小组活动,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规律: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认为这三种围法围成的面积都不大,我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靠墙围。”因为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出现过这样类似的题型,这时气氛更活跃了,好多同学露出惊喜的笑容。这个问题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下,引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加强教学指导,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有的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做好示范,注重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在示范提问的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去发现问题。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考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

  其次是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等等。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笑而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囿于现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质疑的习惯,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要培养问题意识就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袁先生的这段话和“没有问题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问题”如出一辙,实际上揭示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去问题教育”和美国“激问题教育”的观念差别。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对学生提出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摸索、研究,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yinlingw.com/gupiao/5004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推荐文章
  • 推荐排行
  • 随即浏览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https://www.yinlingw.com 引领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引领财经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